第B04:农村改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1月1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南农田水利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
  往年这个时候,正是隆冬农闲季节。而在今年,由于实施了国家农田水利改革试点创新机制项目,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小百户镇恨虎坝灌区处处呈现出一片冬季农业生产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在万亩连片的土地上忙碌着收摘青菜、播种马铃薯等。

  陆良县小百户镇是一个典型的有水源、无渠系配套,水不通、路不畅、种植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的低效农业产区。水利部和云南省将恨虎坝中型灌区创新建管机制、中坝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列为全国农田水利改革试点项目,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总体要求,探索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新经验。

  恨虎坝中型灌区项目在实施中引入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运营、管理,经反复测算后确定水价以及社会资本进入的比例、范围和合理收益率。社会资本引入方通过流转1000多亩土地,与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共同成立了陆良大禹节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恨虎坝建起了提水泵站、输水主管、干支渠道等骨干工程,在田间实施了微灌工程、渠灌工程等。同时依托互联网,还在恨虎坝建起了700亩微灌示范区,建成了自动控制系统、精准计量设施等,进一步完善农业物联网系统,实现了水利工程现代化。

  在小百户镇炒铁村委会章伯村民小组一片长势喜人的豌豆苗地边,管理人员拿出手机,轻轻一点,分布在田间的喷头开始自动喷灌。与此同时,地块的温度、湿度等参数也通过互联网传到显示屏上。而在另一边,正在种地的村民掏出水卡一刷,水就流到了地里。智能水利实现了远程控制,使农民只需要一个手机,一张IC卡,就能实现浇灌的全部工作。

  目前,试点区冬季闲置的万亩耕地上种上了洋芋、豌豆等冬早蔬菜,农民亩均增收1700多元,节约灌溉成本300余元,减少灌水劳力6个工日以上。群众、合作社、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破解了农田水利投资和管理长期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建管模式,实现了冬季农业开发,村民增收明显的效果。

  “我们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在水价改革、引入社会资本、节水减排等领域或环节积极探索,建立了初始水权分配机制、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社会资本参与机制、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群众全程参与机制、工程管护机制和节水减排合同管理机制,取得了初步效果。”在1月5日举行的全国农田水利改革现场会上,云南省省长陈豪表示。左旭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农村改革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政策实施 财务管理等环节缺乏监督
村民变股民新商业模式助农增收
给“蚁贪”戴上紧箍
云南农田水利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
东方城乡报农村改革B04云南农田水利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6-01-19 2 2016年01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