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浦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山歌”传承人奚保国(中)
~~~——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山歌”传承人奚保国(中)
~~~——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山歌”传承人奚保国(中)
~~~——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山歌”传承人奚保国(中)
2017年02月17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生结缘“浦东山歌”弘扬传统文化
——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山歌”传承人奚保国(中)
■奚保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履约班”介绍浦东山歌(右二)
  (接上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上海市群众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一大批新山歌如雨后春笋般顶土而出,茁壮成长。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有《六样机》、《蔬菜大丰收》等等。其中南汇县(现为浦东新区)创作的《六样机》还唱进了中南海,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首肯,一度风靡全国。

  对此,奚保国心中涌过一股暖流,浦东山歌的传承终于有希望了。

  沪剧导演

  每当演出后回到农村,村民(当时称社员)们都热情地欢迎着奚保国,让他感到家乡人的温暖。在这段时间内,他开始向村民传授浦东山歌。可是,由于历史原因,奚保国被迫终止山歌的传承,令他伤心之极。

  直到1979年,川沙县文化馆要创建沪剧团,馆领导亲自上门请他“出山”。到沪剧团报到后,给他的头衔就是副导演。一年多时间就排练了《碧落黄泉》、《谁是母亲》等三部大戏,除了在川沙演出外,还到市区、金山、松江、南汇等地演出。最后一场演出是在自己家乡新落成的张江影剧院,这令他感到总算可以对得起父老乡亲了。

  灿烂阳光

  2004年,张江镇老龄办组建“江枫合唱团”,向老奚投来了橄榄枝:“侬来,侬来,阿拉需要侬!”他们相信老奚的组织、指挥能力,一定要让他担任团长,奚保国盛情难却之下,走马上任。在他的努力下,他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合唱团,打造成在区、市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得二等奖和金奖。

  2007年,张江镇环东村办起合唱班,村领导决定请家住本村的老奚来执教合唱班。刚开始时学员有20人,这些热情淳朴的乡亲,对于声乐技巧性强的合唱曲、在演唱上是有难度的。老奚想,何不扬长避短,教唱浦东山歌为好。于是他通过回忆,将自己在年轻时唱过的浦东山歌,一首一首地在电脑上整理成歌谱教材,发给大家学唱。村民们很是喜欢,都说重新唱起被遗忘了的山歌很是开心,有一种成就感。学唱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从20多人增加到60多人。老奚还创作了多首新山歌,教大家传唱。同时还为他们组建了“环东村浦东山歌队”。从此,“浦东山歌”开始在这里重新唱响。

  奚保国知道传承浦东山歌的转机来到了,自己五十年前的夙愿有可能实现了。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将搜集的浦东山歌进行整理并谱曲,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妻子埋怨他“何苦呢”,他只是一笑了之。到2015年,他一共收集整理了45首浦东老山歌、10首浦东儿歌、又创作了5首新山歌。当他的心血变成一个个音符跃然纸上时,他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

  2009年国庆节,当环东村“浦东山歌班”首次演出的《问答山歌》亮相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镇领导和浦东新区文化部门一致认为,浦东山歌要传承下去,要成为张江的文化品牌。

  走出张江

  环东村“浦东山歌班”首次演出后,张江镇对浦东山歌的传承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酝酿之中。(待续)

  通讯员 汪正刚 记者 康晓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周
   第A03版:人物
   第A04版:倾诉
   第A05版:初恋
   第A06版:艺林
   第A07版:民生
   第A08版:健康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综合
   第B03版:视点
   第B04版:图说
   第B05版:旅游
   第B06版:浦东
   第B07版:科普
   第B08版:副刊
高桥镇各界人士为新发展“撸袖”加油
浦东新区有关领导前来川沙 新镇调研推进中小河道整治工作
春寒料峭暖意浓
一生结缘“浦东山歌”弘扬传统文化
东方城乡报浦东B06一生结缘“浦东山歌”弘扬传统文化 2017-02-17 2 2017年02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