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金山区漕泾镇增丰村6组、8组的陈浩、陈流近日一扫愁容,高高兴兴地到上海化工区发展公司所属的企业上班,每月不仅有一份不低的工资收入,而且还缴纳了养老保障金。然而,去年下半年,陈浩、陈流分别从高校毕业回乡后,为找个好岗位,到处投放简历,并多次参加笔试面试,但却总是石沉大海。2015年11月,增丰村干部家访时得知他们情况后,通过“城乡结对” 党建平台向上海化工区发展公司“求援” ,没过几天,陈浩、陈流便通过招工程序成为企业员工。至此,增丰村借助“城乡结对”党建平台已先后推荐310名农民去结对企业上班。
“城乡结对为农民奔小康架起了金桥,让村里就业困难农民在结对的上海化工区发展公司和上海漕泾电厂等多个企业就业上班,为困难家庭解决了难题”。增丰村党总支书记陈希平感概万千地说,隨着农村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发展,一批50岁左右的农民面临失业的困境。为此,村党总支利用“城乡结对”共建活动,提岀请结对企业帮助共同来解决这一难题,得到了结对共建企业的赞同和支持,并将帮助农民就业列为“城乡结对” 共建的重要內容。
近年来,通过“城乡结对” 党建平台,增丰村一批批失业农民走上新的岗位,当起了企业工人。该村第3村民小组老徐夫妇俩原先一直以捕鱼为生,后来因海洋资源发生变化,只能弃水上岸寻找工作。可老徐夫妇俩年龄都已超过50岁,要找工作并不容易。就在夫妇俩闷闷不乐的时候,村干部通知他们到就近的上海漕泾电厂上班,做保洁员工作。据介绍,上海漕泾电厂已先后吸收189名增丰村村民进厂当工人,使村里成为工厂招录工人的“大后方”,就业与用工之间形成直接通道,全村就业率骤升为98%以上。
城乡结对定向招工关系确立后,增丰村与结对企业建立了可聘用劳动力资源的人事档案,以便及时吸收失业人员就业上岗。该村第1村民小组李某刑满释放回乡后,妻子已离婚,又没有工作,便整天闷在家里不岀门。村干部得知情况后,及时上门开导教育,在了解他的身体状况和专业特长后,当月就推荐他到上海漕泾电厂工作,现在每月工资3000多元,还帮其缴纳养老保障金。
为提高村民的应聘及格率和上岗合格率,结对企业和增丰村还联合举办岗前培训班,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员工前来为村民上课,使近年来村里推荐的250多名村民招聘合格率超过80%。前一段时间,上海漕泾电厂需招用一批年纪轻、学历高的工人,增丰村立即选送10名回乡大学生报名应考。经过短期培训,尽管工种要求较高,但还是有5名大学生被录用从事文员和技术岗位,从报名到上岗只花了一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