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在奉贤区行政服务中心,邯敏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刘总喜上眉梢。这位企业家曾懊恼,办理登记注册事项业务时,因人多、耗时长,非常不便。现在,他领到了该区第一张电子营业执照,有望率先体验到全程电子化的办事服务。他说,政府的服务越来越贴合人心,让人心头一暖。
据国家行政学院、奉贤区政策研究室所做的2015年《奉贤区服务型政府建设评价报告》显示,相比“十二五”之初,公众对该区审批服务、公用事业、社会保障等十大类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增长了12.9%。这也意味着,在奉贤区,像刘总这样“刷新”政府形象的人越来越多。
在奉贤区政策研究室主任谭士军看来,该区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够“全面覆盖、基本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政府敢于自我革命,敢于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资本关系,让奉贤区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理念之变
聚焦百姓普惠
没有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资格,但因患病导致医疗费用支出较大,实际生活水平确实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过去,对于患有大病的海湾镇居民刘晓红来说,生活只能“听天由命”。但如今,依托奉贤区推出的社区市民综合帮扶政策,让她这样的“特例”,也能得到政府的补助,为她的家庭送去了不少温暖。
向服务型政府转身,在奉贤区委、区政府领导看来,坚持民生为重的理念,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需要、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最为紧要。
五年间,奉贤区创全市先例,拿出56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民生保险工程,使该区52万户籍人口和1万余名来奉人才类居住证人员全部受益。
在奉贤区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中,该区又再度创新,探索建立全区经济薄弱村共有共育共享发展的百村公司,变“输血”为“造血”,超过户籍人口一半以上的村民已得到实惠。作为经济薄弱村,奉城镇南宋村村书记陈文川说:“今年的分红有整整50万元,已全部到账,这对我们这个没有经营性集体资产的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此外,奉贤区用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民生方面的投入也逐年增加。
方式之变
聚焦政府职能转变
加大民生投入,也对提高政府财力提出了内生需求。奉贤区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特别强调,以转变政府职能来推进“向改革要活力、向市场要动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五年间,奉贤区在全市率先将24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政府部门归并设立行政许可科,做到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许可科整建制入住区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向网上办理集中,基本实现“三集中三到位”;率先推行审批事项标准化管理,向社会公布奉贤区行政审批目录,编制完成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率先制定了产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方案及实施细则,出台《奉贤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前期技术储备操作办法》,切实保障产业项目的高效推进;率先推出告知承诺事项为全市最多,分三次推出承诺事项共计70项,进一步优化了审批方式,审批效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奉贤区建管委将原来涉及机关3个科室和4个行业管理单位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审批职能整合成立行政许可科,领导不再行使审批职权,建立从受理、办理到最后发证、送达的“一站式”审批模式。申请人只需递交完整的受理材料,全部中间环节将在该委内部流转,免去了申请人来回奔波的麻烦,赢得了市民的好评。
此外,凡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还下沉到各镇社区事务服务中心、村级代办点上,实现了就近办理。
结构之变
聚焦政府机构改革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奉贤区始终明确一点:改革,必须由政府来推动;政府,必须先“革自己的命”,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五年间,奉贤区将卫生、计划生育合并成为区卫计委,优化配置医疗卫生和计划剩余服务资源;将区建交委更名为区建管委,理清职权,以便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单设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理顺条块执法关系,赋予基层城市管理执法主动权;组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市场监管,形成综合执法能力,大大减少了违法现象。
在精干高效的政府形象号召下,截至目前,奉贤拥有各类市场主体近20万家,成为全市存量数最多的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