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距离上看,四川省简阳市石板凳镇菜籽村距当地冬草莓主产区只有几公里远。隔壁村纷纷发展冬草莓产业,一亩地一年增收2万元,村民个个住洋楼、开小车,但菜籽村却守在“金山”旁受穷。
2014年,在外经商多年的汪崇高看到了家乡发展现代农业的商机,当年果断返乡创业,并竞选当选为村主任。他与两名村民合伙,投资50万元,流转土地、种植草莓、养水产。
本以为搞农业很简单,但返乡创业一年后,汪崇高遭遇了人生的低谷。由于不懂草莓种植技术和市场行情,创业第一年,他没有选好草莓苗子,更没有做好精细化管理,导致长出的草莓个小、味涩,毫无卖相,最后只能偷偷扔掉。“都不敢让村民知道,以免打击大家的积极性。”
刚刚起步的草莓产业遭遇“滑铁卢”,菜籽村的村民们陷入了犹豫,村主任都搞不好的草莓,我们怎么能行?看着村民们慢慢失去信心,汪崇高心里涌动着说不出的滋味,也催生了另一个想法,向技术达人寻求帮助。
汪崇高和菜籽村的改变始于2015年。2015年初,石板凳镇政府组织当地村干部和草莓种植户到成都市青白江区考察,当汪崇高一行来到浙江籍农民林卫星的地里时,被其独特的种植技术震撼了——垄埂培育,大棚种植,蜜蜂授粉……汪崇高当即决定,要引入这样的技术达人入伙菜籽村,带领村民种植高品质的草莓,增收致富。
林卫星来自浙江建德,家中种植草莓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经验。2013年,他和同乡来到四川,为各大草莓基地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是一名职业农业经理人。
在汪崇高的撮合下,经过镇村两级的研究,一个引入技术达人的制度在菜籽村问世。
菜籽村邀请林卫星以合伙人的形式加入,村上提供土地和相关补贴,由林卫星带头示范种植草莓,同时为全村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服务,如果种植出的草莓达到了之前承诺的要求,则免去土地流转费用,反之必须交齐这笔费用。
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打动了林卫星,2015年,他成功入伙菜籽村,种植了15亩草莓,也为全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帮扶。
“林卫星到来后,带领村民推广垄埂种植,一亩地较传统种植投入减半,但产量不减,而且口感和果型更佳。”汪崇高说,虽然合伙不到一年,但在新技术的帮助下,通过规模化种植,菜籽村的冬草莓已开始看到了效益,草莓品质变好,订单滚滚而来。村民们看到了前景,纷纷试水种植,如今每亩草莓的平均产值超过2万元。
樊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