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帖】
@齐刚WD:这雾霾,让我思考的是:与其铺天盖地的刷参数,更愿意看到政府的管理措施;
@执念-婷婷:幽默和自嘲,有时是一种力量。有时会麻痹了我们感知痛苦和危险现状的本能,瓦解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周碧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令人感到痛心,但同时要指出,雾霾从何而来?生活在北京的每一个人难道不是雾霾的制造者?只有讽刺与吐槽,没有反思与自省,又有何益?
【编者观点】
以前,没饭吃、饿肚子叫“喝西北风”,谁都不乐意;如今,经济发展起来了,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在雾霾面前却都盼着“西北风”。
风来了,霾散去,其背后的个中问题仍然不能回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困境依旧需要反思。治理雾霾,到底靠天还是靠人?空气污染,督查治理有用还是制度立法靠谱?环境问题,经济增长指标是推手还是拉力?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还会面临“常来的雾霾,间断的风”的尴尬局面。
其实,靠天还是靠人,这不难回答。显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治理雾霾、保证空气向好的关键因素;而运气或一时有风的气象便利,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偶得。之所以还困于此,不免和两方面因素有关。
一是观念上的懒惰。虽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人尽知,可是在观念上只形成了一个模糊的轮廓而未必坚定,感觉重要并非高度重视,就像有人“好了伤疤忘了疼”一样,看到今日的蓝天就忘了昨天的窒息。二是行动上的滞后。再重要的事如果不干、不办,就会停留在原地,治理雾霾也是如此。反复强调不如全民行动,社会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雾霾天,哪怕从日常的低碳生活开始。
公允地说,北京市停产限产2100余家工业企业、升级橙色预警,环保部派出督查组督导治理,都在具体方面努力着。同样,工作的不足不能回避,而有些企业“向钱看”,有些企业“顶风违规”生产,有些企业仍未使用环保设施……这些负面行为无不让“努力”变得无力,于是用更严格的立法、更有效的制度才显得急迫起来。更重要的是,制度要可操作、法律要有约束,如果不落到实地,再好的安排都会被“架空”。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平衡的问题。有人比喻,生态保护就像是斜坡上的木箱子,推一推就能登顶,环境同步改善了,拉一拉甚至不干预,就会自动滑下来,环境必定恶化,而箱子背后的“推手”和“拉力”都是经济发展。过去,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拉力”明显;如今,在斜坡中间,如果经济发展不能成为环境改善的“推手”,那么恶果会不断地侵袭正常生活,更会成为拖拽经济的“拉力”。
环境,既是公共产品,也是必需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都应该成为治理环境的主体,都应该在各自可及范围内肩负起公共责任。如此,一场大风吹走的不仅是弥散的雾霾,更该吹醒每个人行动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