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桥镇正在创建上海市文明镇。这使我深感欣慰和自豪。川沙新镇、祝桥镇和六灶镇“撤三建二”后,我的老家由川沙新镇划归祝桥镇。这真有点落叶归根的意味。建国初期,我家属于南汇县祝桥地区,记得那时我家老屋门牌上就写着“南汇县七团乡”的字样。
听说镇里把张闻天故居、国际机场门户、自贸区门户和大飞机基地作为四张名片,为建设新祝桥提供经济、文化和精神支撑,我萌生了重访张闻天故居的念头。
初冬的一天,我来到位于施湾社区邓三村的张闻天故居。天上正下着毛毛细雨,故居门前的草木菜蔬青翠欲滴。1900年8月30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张闻天就诞生在这里。故居始建于1892年,坐北朝南,是一幢具有江南农村特色的一正两厢瓦房。2002年6月25日,国务院确定张闻天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月,故居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9年12月,我曾随同当时的机场镇和邓三村的同志去北京看望张闻天夫人刘英同志。那段时间,我经常去邓三村,也多次参观过张闻天故居。一晃10多年过去了,这次旧地重游,当年的模样有了很大变化。听故居负责接待的奚国标和邓三村党支部书记朱幸福介绍,2012年,新区文保所和祝桥镇抓住川南奉公路拓宽的机会,迁掉故居前的12户农家,又在故居西边建造起张闻天生平展览馆,将陈列在故居内的史料移至其内,故居的占地面积由2007年的43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15000平方米,再加上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故居的周边环境焕然一新。
“张闻天出生在我们村,这是我们的光荣,我们一定要建设好故居环境,做亮、用好这张红色名片!”这是邓三村干部群众的共识。
为了做亮这张红色名片,目前,在祝桥镇政府筹划支持下,邓三村党支部还在不懈努力优化、美化张闻天故居的环境:在故居大门外建造一座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张闻天精神的“文化墙”,在故居后面小河的北岸建造景观绿地,让这里的环境与伟人故居更加匹配。新区文保所也将对故居的内部设施、展厅设置等加以调整和完善。“明年这个时候再来,你会看到,这里的环境更加美丽了!”朱幸福的话语中充满着自信。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不但千方百计做亮这张名牌,还集思广益用好这张名牌。他们说:“坚守信仰,献身理想;心在人民,利归天下;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忍辱负重,敢于担当;公道正派,廉洁自律……张闻天同志的高风亮节和崇高精神,是我们世世代代学习的楷模,我们不但自己学习,还用它教育引导村民提高文明素质。”
征集好家规好家训,就是用好红色名片的一次尝试。村党支部、村委会向全体村民发出征集公告,安排党小组长和村民小组长深入每户家庭指导撰写、帮助修改,请书法家书写并装裱。“爱国敬业,和谐友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有德才有福”……一条条家规家训表达了村民对理想道德的崇尚和追求。现在,全村700多户村民家家都挂起了一个精制的家规家训镜框,都有一本《邓三村家训家规集锦》。
村里还开展了评选“文明家庭”、“庭院绿化家庭”和“清洁家庭”的活动。村队干部按照评选标准,每月上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改进,年底综合12个月的检查情况,公布评选结果,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在家规家训的熏陶和评选活动的推动下,邓三村的民风更加纯朴了。这些年来没有一个人到村委会闹事,也没有一个人上访。村民们自觉维护闻天故居的环境,村里所到之处见不到垃圾杂物,条条路面洁净如洗,村委会门口挂起了“上海市卫生村”、“上海市整洁村的”标牌。孝敬长辈、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等蔚然成风。有一位中年农民,与一位失去丈夫的妇女组成家庭后,视妻子带来的一双儿女为己出,妻子患重病后又悉心照料。这件事还被镇文广中心编成小戏在社区演出呢。
有一个细节很值得回味:村里培养几位90后的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小青年们有点“吓势势”。朱幸福对他们说:张闻天19岁参加五四运动,34岁就被推举为党中央的“总负责”,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有什么好怕的!经过几年锻炼,这几位年轻人已经成为邓三村的顶梁柱。镇里一位干部称赞邓三村的年轻干部个个有激情,年年有进步。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一个个故事,诠释着红色名片的巨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