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带病种子越冬,或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病原菌在种子内可存活1年,在病株残余组织内,冬季能存活3~4个月,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雨水反溅是植物病原细菌最主要的传染途径,也可通过昆虫、农事操作等,将田间病株残余组织内的病菌,传播至寄主植物下部叶、茎和果实上,从寄主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经7~10天潜育后出现病斑,并在受害的部位产生菌脓,借雨水或保护地棚顶滴水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种子发芽后直接侵入子叶,产生病斑,引起幼苗发病,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4℃~40℃,最适宜的发病环境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宜的感病生育期为开花坐果期到采收中后期。发病潜育期3~7天。病斑大小与空气湿度有关,夜间饱和湿度时间6小时以上,叶片上产生典型大病斑;夜间湿度低于85%以下,或饱和湿度时间小于3小时,则产生小病斑。
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4~7月、9~11月。年度问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温度偏高、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水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栽培低温高湿、关棚时间过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
(1)留种与种子处理: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引进商品种子在播前要做好种子消毒,方法有三种,可用种子重量1.5%的漂白粉,加少量水与种子拌匀后放入容器中密闭消毒16~18小时,清洗后播种;用新植霉素200×10-6浸种2~3小时;用1 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或氯霉素500倍液浸3~5小时,用清水冲洗8~10分钟后播种。还可用50℃温汤浸种20分钟后,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2)茬口轮作:提倡与非葫芦科作物实行隔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3)加强田间管理:巾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栽培黄瓜,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通风换气,肥水管理采取轻浇勤浇,浇水施肥应在晴天的上午,并及时开棚通风降湿。在温度不低于12℃的阴雨天,仍需坚持每天适度通风换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