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粉扣
本报讯 7月4日上午9时,奉贤区柘林镇南胜村第2宅基课堂内,数十位村民正围坐在一起,观看镇里拍摄的反映该村乡村医生胡益葵和好媳妇邱莲华事迹的“微电影”,不时有村民还为胡医生和邱莲华“点赞”。村民老陈笑着说:“宅基课堂上定期会组织我们看看‘微电影’,放的都是镇里自己拍的片子,政策啊、讲座啊、什么都有,还有我们熟悉的一些身边好人,拍得好!看得懂!”这是柘林镇利用方言微视频,助力村(居)民思想教育的一个真实场景。
据了解,2008年起,柘林镇在全镇范围内全面推进村民学校建设。目前,该镇已建成并正常运作的村民学校16家,市民学校7家,宅基课堂164家,实现了全覆盖。
经过几年实践,柘林镇发现村民学校、宅基课堂存在着专业师资少,兼职授课志愿者年龄偏大等问题。同时,由于农村地区整体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村民学校的参与人员几乎都是村里退休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人参与。
于是,自2012年起,柘林镇进一步探索创新村(居)民思想教育宣传方式,建立了由镇宣传部门统筹协调,镇社事中心、社保中心、农业中心、规划中心等职能部门“共建共用、资源共享”的长效运作机制,围绕镇党委、镇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微视频的创制工作:邀请市、区理论宣讲专家到柘林作专题辅导报告,同时录制讲座内容,制作形成专题讲座类视频短片;邀请职能部门参与录制有关民生政策、科普知识、政策法规等的视频小短片;邀请镇域内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摄制反映其典型事迹的方言微电影。现已形成公益短片、名家讲座、典型人物、身边好人、政策法规等五大类46部视频短片。
在方言微视频制作过程中,该镇把枯燥难懂的民生政策转化为可直观感受的小故事,使其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把政府重点推进的社会治理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拍摄整治前后环境对比视频,使群众更加支持政府工作;把身边的典型人物通过视频再现生活场景,使其更加血肉丰满。同时,方言微视频制作注重群众的参与度,如《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短片就邀请胡桥社区居民参与前期策划、演员试镜、拍摄录制、后期剪辑等全过程。
柘林镇党委委员沈明军表示,通过方言微视频这一新的宣传形式,不仅打破了过去单向传递信息的格局,改变了“填鸭式”的宣教模式,增强了宣传内容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而且微视频可网上传播、可复制的特性,也极大提高了传播率。该镇积极整合资源,村民学校、市民学校利用原有的投影设备,在每次开会、上课前播放视频短片;宅基课堂配套相关视频U盘,通过居民家中的电视设备,予以播放,有效提升了微视频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深度。
推行方言微视频这一新的宣传形式以来,已取得初步成效。今年,柘林镇将田间违章搭建、废旧物资回收购点、非法堆场、塑料粒子加工点列为年内社会治理的四项整治重点。为配合整治活动,该镇有关部门拍摄了专题短片,通过群众视角,将整治前各点位的乱象放在村民学校、宅基课堂进行播放,使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违章搭建、非法堆场、塑料粒子加工点和废旧物资回收购点对农村环境的巨大破坏和潜在的治安、消防隐患,得到了群众对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整治活动的开展。截至目前,柘林镇已拆除48家田间窝棚,新建18个7平方米看护房,整治33个废旧垃圾收购点及3个塑料粒子加工场,完成了5%非法木材堆场的整治。
据悉,该镇还把树新风、倡和谐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微视频库中,通过拍摄身边的典型事例、好邻里、好夫妻、好婆媳等视频,促进了良好风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