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的科学家曾经发布一个研究报告,结论是畜牧业应为超过51%的温室气体排放负责。甲烷是这些气体的最重要部分,然后才是黑炭和一氧化氮。另外,在所有人类活动引起的甲烷排放中,畜牧业是其最大来源,排放量超过37%。因此,报告呼吁,要尽快阻止全球变暖,让地球降温,应着重努力减少甲烷的排放,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让人类养成以植物为主的饮食习惯,不再食用动物产品。
让我们不吃肉只吃素,我们能答应吗?反正我不答应!但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总该做点什么吧?
阿根廷国家农业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发明了一个背在奶牛身上的“放屁背包”,又叫奶牛“屁屁收集器”。背包一端延伸的管子插入奶牛的消化腔,收集奶牛排放的气体,每天可以从奶牛体内提取300升甲烷。这些甲烷转化成为能量,可以使汽车行驶24小时。这消息网上有图有真相,也有不少网友的议论。那奶牛背着一个大气包,一脸的无辜:今后在牛界还怎么混?黄牛怎么看?水牛怎么看?
依我说,不管奶牛背着“屁屁收集器”心情如何,也不管它以后在牛界怎么混,阿根廷科研人员的这一发明的确令人敬佩。真不知道人家这灵感是从何而来,但人家搞科研,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科研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即便是那些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像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最终也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科研的价值,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其能否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科学家发明了牛痘,人类从此告别天花。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则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阿根廷的科研人员不但研究出“屁屁收集器”,而且正在为奶牛研制一种新型食物,便于它们消化,从而避免奶牛食用谷物和植物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倘若真的有一项发明,能有效降低奶牛的甲烷排放,同时又为汽车提供新的清洁能源,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吗?我们目前已经是畜牧大国,奶牛总数在千万头以上,每天也在放屁排甲烷,恕我孤陋寡闻,至今我还没听说有人在管这“屁事”。
我们的一些科研人员真该向人家学习学习,不要把科研的最终目标只定在发表论文、评职称上。我们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现实生产生活中需要研究探索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中央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迫切的就是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而对于科研人员,特别是农业科研人员来说,我们尤其提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让科研成果服务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多为农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毕竟,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是科研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
王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