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靠天收 规模经营风险大
在产粮大县湖北监利、随县、沙洋、京山等地调研发现,随着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农业机械化逐渐普及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土地流转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渐成趋势。但也有种粮大户、企业和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存在贪大求快、急于求成的情况,碰上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规模经营风险开始显现。
在这些产粮大县,农田流转一两千亩的并不鲜见。京山县峥嵘农庄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9万亩,理事长刘若峥一人就流转土地5300多亩,比2012年翻了两番。随县宝兴家庭农场肖保新流转560户村民土地共计1892亩,每年仅流转费就要120多万元。监利县周老嘴镇火轮村种粮大户孙成山种了2017亩,今年难以承受每亩500元的流转费,准备退掉400多亩。
一些工商资本下乡后,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整村推进土地流转。湖北昱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随县玉皇阁村490户农户的3万多亩土地整体流转,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近两年已投入8000多万元,至今未见多少效益。
沙洋县正中现代田园生态农业合作社将官垱镇王坪村308户农户的1万多亩土地集中流转,合作社理事长郑中坦言,每亩每年1000多元的流转费太高,种粮效益又不好,本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业、观光农业计划已经搁置。“当初摊子铺得太大,现在只能从自己设在重庆的公司调集资金勉强维持。”
有的企业更是跨区域大规模整村整镇进行土地流转。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在京山县石龙镇流转了3万亩土地,计划5年内流转10万亩;公开资料显示,湖北春晖集团已在孝感、黄石累计流转土地12.3万亩。
京山县农村经济管理局副局长唐以文称,近年来土地流转势头较猛,去年京山县累积流转耕地达42万亩,比上年增长50%,今年又扩大到5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四成,其中整体流转的有27个村近6万亩。沙洋县流转耕地面积也达37.3万亩,占总面积的38.6%。
调研发现,去年湖北大部分地区大旱,这些种粮大户平均减产30%左右,亏损少则十来万元、多则三四十万元。监利县种粮大户吴刚则因一场不合时宜的暴雨损失惨重。他的合作社去年以每亩750元流转了1500亩田地,由于备耕较晚推迟收割了几天,2013年7月20日一场大雨下来,准备第二天收割的1500亩稻谷全部倒伏,共亏损了40多万元。原本11名合伙人已经有5人退出。
●流转费兑付压力大 部分农田非粮化
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贪大求快推进土地流转的背景下,一些人因自然灾害等出现亏损,违约违规风险大增,有的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土地层层转包、农田非粮化、拖欠农民流转费等问题,甚至发生了合作社违约、农民堵路讨钱事件,影响农村稳定。
刘实勇去年除了种自己流转的1500亩田,还帮另一个种粮大户种了1000多亩,而这些田,也是国宝桥米公司从农户手中流转后转包给这个种粮大户的。这位大户坦言,他们合作社流转的近1.9万亩田中,也会转包给其他人种。
近两年连续亏损,肖保新坐不住了,他打算转变种植结构和经营模式。“以后不种普通稻谷了,要种有机稻,今年先试种500亩,这样才能卖出好价钱;另一方面,今年要建几十个大棚,种100亩左右蔬菜。”肖保新说,“种水稻没效益,只能种蔬果规避风险,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调查发现,随县、京山、沙洋的一些新农村建设点,不少土地种上了大棚蔬菜、园林花木,办起了养殖场,建起别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搞乡村旅游。
连年亏损下除了改变土地用途,更使得农户流转费无法及时兑付,基层政府压力很大。京山县一位农业干部介绍,安徽袁禾实业有限公司在石龙镇流转农田1400亩,约定10月30日前给农民结算流转费,拖了一两个月,直到12月底资金才到位。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一些地方土地流转贪大求快,一旦流入者出现亏损支撑不下去,很容易引发合同纠纷,激起新一轮的农村矛盾大爆发。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