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项事务从社区剥离
在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社区干部疲于应对繁杂的行政事务,没有足够精力服务群众的问题,进入决策层视野。随着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启动,面对如何更好服务群众的课题,礼嘉街道将“破题”切入口盯准了社区减负。
“我们对社区承担的事务进行了梳理调查,发现项目多达126项。”喻宗华表示,街道党工委对这些项目进行逐项破解分类、清理规范,根据凡是街道与社区工作重叠的,原则上由街道承担,最终将街道服务大厅的民政、养老保险、医保、就业等4个窗口设到白马社区,明确辖区居民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登记办理就失业登记证、受理申办残疾证等22项事务,由街道工作人员“蹲点”服务窗口接件办理,彻底从社区事务中剥离。
服务大厅人员王培荣说:“原来办事程序是‘社区干部接件—材料初审—送街道审核—从街道取件—社区返回居民’,遇到资料不完善的情况,还要通过社区干部,再通知申办人进行完善,费时费神。”
而今,他的工作与群众面对面,能直接办理的,在服务大厅当场办理。需要上级部门审批的材料,在周五才返回街道办集中处理,一般情况下,不能当场办结的各类证件承诺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王培荣说:“现在的事情繁杂一些了,但效率也较以前高多了。”
减负后,社区干部须入户访民情
群众办事方便了,社区干部也减负了,但社区干部并没有闲着。
“原来这些事务都要通过社区办理。”白马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郑佳佳说,有些不通过社区办理的事务,大家也习惯性地到社区咨询,“现在好了,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直接就处理了。”
如今,白马社区13位工作人员把重心放到了进家入户访民情上,全社区36栋楼,“每个社区干部‘承包’两三栋楼,把所有情况摸透。”喻宗华说,如果社区干部再对突发情况一无所知,就会被追责。
近3个月的服务窗口进社区试点,群众反响较好。礼嘉“一个街道两个服务大厅”的架构也逐步理顺。街道服务大厅照常上班,辖区的企业单位和其他居民仍可选择到街道办事。
喻宗华说,下一步的重点,是进一步探索社区减负的有效路径。“一方面,不涉及体制机制层面的事务,该由社区承担的还是要做好。”而另一方面,涉及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则加快破解力度,将权限交给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