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青浦区夏阳街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第三年。三年来,街道先后投入资金355万元,积极探索减量模式,强化管理措施。通过扩大宣传、建立队伍、规范设施,评比考核,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的分类减量,有效减少辖区内生活垃圾产量,进一步实践了循环经济、绿色环保的城市管理理念。与付出的财力、精力有比,其效果目前仍觉任重而道远。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仍有点难
根据青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13年对垃圾日产生量的控制标准,夏阳街道每天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应为95.28吨。而根据区环卫所上半年的统计显示,夏阳街道1-8月生活垃圾日平均处理量为109吨。经分析,导致垃圾超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利国利民。但还是有不少市民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分类意识薄弱;也有部分市民因为怕麻烦、舍不得垃圾袋等原因,难以做到将垃圾正确分类,甚至有小部分市民,由于其他原因,对垃圾分类进行消极抵制,破坏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版面及相关实施。这直接影响了垃圾源头分类的效率。
物业公司工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行垃圾分类以后,小区物业在垃圾收运方面增加了成倍的工作量。尤其是今年成立了垃圾分类“6员”队伍(即入户宣传员、分类指导员、保洁分拣员、二次分拣员、分类监督员、分类收运员),各社区根据要求,需增添相应数量的二次分拣人员,这对一些入不敷出的物业公司来说,成本压力陡然增加,这也间接影响了二次分拣的效率。
街道生活垃圾减量工作,有待进一步破解。据有关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份起,青浦全区生活垃圾处置量增长明显。仅4月份,全市生活垃圾日均处置量18293吨,高于计划量4.9%,而青浦增长速度为13.1%,因此减量形势严峻。可以说,随着城区扩大,街道辖区内来沪人员及其他街镇的动迁人员持续增加,居民入住率提高,使得垃圾产生量基数不断增大,处理难度随之不断加大,减量难度日益增加。
另外,硬件设施的使用效率及环卫保洁公司的运作效率,也是影响垃圾减量的重要因素。如:街道还缺少大分流场所,建筑垃圾无处可排,不少建筑垃圾被混入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市民初次分类未到位,环卫作业单位二次分类又不彻底。垃圾压缩设备脱水不够彻底。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仍任重道远
自2011年5月开始实施市政府“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实事项目以来,至去年底,夏阳街道共完成了40个居民小区,2家机关单位、2家农贸市场、2所学校和1家企业的垃圾分类减量推广实施工作。
今年,街道全面实施垃圾“全过程分类减量”工作的对象,为辖区内的3个城区集贸市场、88个机关单位、28所学校、3个公园以及14个居委所辖的40个居住小区。据统计,截止至去年底,街道人口总计为147530人,其中户籍人口92430人,来沪人员55100人,按照人均0.75公斤垃圾产生量,街道日常垃圾应为110.6吨。
生活垃圾分类,关键要落实到市民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从自身做起。那实际情况又如何呢?笔者在某小区看到,市民前来倒垃圾时,不加选择地将生活垃圾扔进桶内。显然,市民们在扔垃圾前并没有做好分类工作,更多情况下只是一起打包、随手一扔。另据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小区2011年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时,居民的准确投放率不高,居委会为此还聘请志愿者督促居民改正,物业也让小区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以保证“厨余果皮”的纯度。笔者了解到,在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初期,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可久而久之,“不分类、乱扔放”的情况又反复了。“当时我们在小区公告栏上,张贴了垃圾分类的相关告示,还分发了有关垃圾分类的小册子,方便业主们普及知识,增强垃圾分类打包扔放的意识”。但不知道是因为业主嫌分类太麻烦、还是责任心不强,分类工作的推进还是比较缓慢的。加之小区居民流动量大,有些外来人口涌入后,对垃圾分类没有概念,大家都图方便,随手一扔后,需要保洁员付出更多的劳动去二次分拣。尤其是在夏天,这一工作量可想而知。为此,居委会和物业公司呼吁,居民们应响应垃圾分类号召,扔垃圾前不妨多准备一个垃圾袋,举手之劳进行简单分类,为小区垃圾分类处置出一份力。
下一步,夏阳街道将继续积极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的分类和减量,确保全年的生活垃圾日处理量控制在95.28吨。同时,也呼吁市民朋友们,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来,携手从源头助力垃圾分类与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