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言论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7月3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让产粮大县成发展落伍的“代名词”
  □孔祥武 夏季粮油喜获“九连丰”,冬小麦实现“九连增”。然而丰收的喜悦背后,也有产粮大县遭遇的现实压力,有确保长期粮食安全的隐忧。“一方面要保耕地、保粮食,另一方面必须招商引资、抓财政收入,否则日常运转都有困难。”笔者近日到一个产粮大县,县委书记道出了不少产粮大县主政者共同的“纠结”。

  “粮价为百价之基”,800个产粮大县所产粮食占全国总产量78%以上,产粮大县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从昔日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到如今的“经济小县、财政穷县”,产粮大县在一些地方成了发展落伍的“代名词”。

  发展大潮中,不少产粮大县面临着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在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区位条件等方面,工业县市发展工业具有比较优势,而产粮大县则面临着争取项目、资金、用地指标上的劣势。当看着原来不如自己的县市,纷纷通过招商引资开工一个个产业园、投产一个个大项目,财政收入节节攀升,远远把自己甩在后面,“种粮的不如吃粮的”,产粮大县怎能不“纠结”?

  国家要粮食安全,地方要财政收入,农民要种粮收益。只有解开安全、财政、收益三者交织的这个结,13亿人的吃饭问题才会长久无忧。作为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粮食生产受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的双重考验。如何让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长期保持,检视着国家粮食政策的成效。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来自于种粮的比较优势、效益最大化。近几年,国家给农民支付种粮补贴,实施了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随着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在下降。当种一年粮食的收益不及一个月的打工收入时,农民也许就会弃田而去。

  不少农民之所以种粮,只是为了不花钱买口粮,种粮的积极性不低,但增产积极性却不高。农村种粮者年龄偏大,大多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在产粮大县更是越来越明显。而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朝夕之功。扶持大批种田能手、发展种粮大户、培育新型农民显得尤为迫切。有了种粮的规模化,才有更高的比较效益,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抓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原因在于动力不足。如果国家能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尤其是产粮大县的奖励、补贴力度,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如果地方政府尤其是产粮大县注重打造绿色、优质的粮食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探索走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那么粮食生产的动力就会从“要我产粮”转化为“我要产粮”。从根本上说,只有让保耕地、保粮食成为一种自主意识,粮食安全才会获得足够的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三农生活
   第B06版:市场资讯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莫让产粮大县成发展落伍的“代名词”
不能让贫困地区孩子 患上“阅读饥渴症”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亟需进一步规范和扶持
校车安全律令别在基层“悬空”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符合我国国情
促进城镇化建设须创新金融产品
东方城乡报言论观点B07莫让产粮大县成发展落伍的“代名词” 2012-07-31 2 2012年07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