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天气骤冷的那天,子明兄捧了两叠厚厚的书稿,冒着凛冽的寒风,特地从宝山赶到浦东,开门见山地要我为他的两本散文评论集写篇序。受宠若惊之余,自感学浅才疏之人,难免会滋生出“唯恐词不达意”之虞,岂敢贸然应诺其嘱托?正欲推托要他另请高明以达妙笔生花之效时,子明兄却一脸虔诚地坚持,顿使我觉得却之不恭了。为这位见多识广在多方面颇有建树的学兄的大作写序,尽管存有着不知天高地厚之嫌的顾虑,但我情面难却之下,还是勉为其难地恭敬不如从命了。
我同姚子明是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成为同窗手足的。因为同样来自于郊县农村,且对文学有着一样炽热的情愫志趣,所以惺惺相惜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从推心置腹的交谈中,了解了这位年长于我的学兄对文学的情有独钟。知道了他痴迷不已而暗自编织着的作家梦。当班长梅子涵发起成立拓荒文学社时,姚子明和我都称得上是铁杆参与者,他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拓荒》的蜡纸刻写与油印的任务。然而毕业后,姚子明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学生身上与教育事业上去了,为此他在刚当了三年教师时就被破格授予区县级“优秀班主任”光荣称号,不久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除了努力当好一名称职的园丁之外,还醉心于各种校园读物的撰写与编辑工作,而且收获颇丰:诸如主编了35万字的《中小学主题班会实用手册》、17万字的《中小学品德评语实用手册》等书,并参与大型教育工具书《师典》和学生通俗读物《阿爸教读书》的撰写,计20万多字。直到意想不到姚子明调到浦东的上南中学与我儿媳成了同事之后,不仅同子明兄的联系多了,而且还让我从儿媳对姚老师常常流露出的敬意之中,了解到了姚子明已经取得了简直令人不可思议的硕果:已撰写、主编(或是与人合撰、合编)了18本教育、历史以及其他方面的书籍,计200多万字。这该花费姚子明多少心血啊!真没想到这位个头不高、貌不惊人的学兄身上竟然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这不能不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也不能不令我对他佩服有加了。
子明兄喜欢购书是首屈一指出了名的。刚进校时,各种书籍尤其是各类名著还是显得物以稀为贵的。学校有时也会为中文系的学生组织一些供应。手头并不宽裕的姚子明,即使是从牙齿缝里省下些许伙食费,也要争购几本他渴求得到的书。据我所知,他从小至今,空闲时间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店,买得最多的东西,不外乎还是书。在他家中,最多的家具是书架书橱,最大的财富,便是让人目不暇接的藏书了。真可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啊!子明兄博览群书,勤于札记书摘,从不间断。日积月累的结果,使他的知识面日渐宽广、目光也变得日益犀利。功夫不负苦心人。那些经他编辑的书籍与从他笔端流淌出来的美文,不正是他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最好例证吗?
作为与子明兄关系较为密切的老同学来说,对他显然是知根知底的:除了与书结伴外,恐怕没有其他特殊的兴趣爱好了。读书、买书、写书,可以说,是他全部的爱好与毕生的追求了。如今虽已至花甲之年银丝飘飘了,却依旧是退而不休,一如既往地笔耕不辍,信心满满地追寻着从年轻时就编织着的作家梦,依然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着。翻阅着他《书山有躅》与《文海弄潮》两本属于他重续文学梦的书稿,不禁让我感慨万千:六十岁学吹打,居然还能吹奏出如此悦耳动听的美妙旋律!
文如其人。散文作品是每一位作者丰富阅历的写照,又是其炽热情感蕴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喷发。纵观收集在两本集子中的近200篇作品,当然是尽显着属于姚子明的人生履痕,尽抒着他体验独到、音色独特的心声。每篇文章都朴实无华,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情真意切。所选在两本集子中的作品,虽然有着诸如史海拾贝、人生品味、旅途纪游等方面的涉及,但多数还是书海徜徉、学论回眸、教育怡情之类的篇目。子明兄所写的文章,不论是哪一类的,都不会给人矫揉造作、故作呻吟的感觉,也不会有堆积华丽词藻的故弄玄虚,总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朴素,又是那么的流畅。尤其是那些可以称之为“教育文化散文”的作品,更是透溢着他视角的独到、知识的渊博、文思的泉涌,读之自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拓宽视野、获取知识、受到教益。
心里有了梦,就会产生圆梦的动力。不辞劳苦地辛勤耕耘,总会获得硕果累累。衷心希望能读到子明兄更多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