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护塘回老家》是作家明昌先生近期所作乡土题材系列散文之一。读着该文,我满眼亲切,满怀感动。作家以平实的话语而浓郁的情感向我们聊叙着一段过往的日子,铺展着一片生活的场景。正是这一段过往的日子、这一片生活的场景,着实让人读、耐人品而引人神往的。
护塘、老家、母亲建构了文本的叙事框架。
文中的“护塘”,原是奉贤的海岸线。护塘修筑于清雍正年间,由青石及花岗岩石砌成,全长四十多华里。现“存留着一溜长刻着历史的青石块”。护塘南面几百米开外,朝沐朝阳晚披夕照,无声地坐落在杭州湾畔一隅便是作者老家。老家居住着年迈的父亲母亲。厚重的人文风物与僻远的贫瘠乡居,构成了作家时时萦绕心间的乡土,这是父母双亲的生活背景与起居时空。
“到老家先到护塘,到了护塘,老家就在眼前了。”作家兼着向导的身份,向读者介绍了护塘和老家的地理位置与沧桑变迁,述说着母亲与护塘、老家的关联。说护塘说老家目的在于说母亲,说风物说乡土目的在于说人情。人情中最可贵的便是亲情了。
风物,乡土、亲情连缀了语段抒情的线索。
或许在别的篇什里有过详写父亲的文字了,本文较多的语句写到了老家的母亲。母亲“喜欢吃蔬菜,因为蔬菜营养;她喜欢穿旧衣,因为旧衣贴身;她喜欢早起,因为早晨空气清新:她喜欢干活,因为劳动身体好”。喜欢吃蔬菜、穿旧衣、早起和干活,可见得母亲吃苦耐劳的特性。“没有闻香的习惯,但是明白桂花树的长势”,可见得母亲朴实无华的秉性。阻止调皮的我们喝屋檐下的雨水,拦过年幼的我们吃冷饭,可见得母亲仁厚慈爱的品性。
集吃苦耐劳的特性、朴实无华的秉性、仁厚慈爱的品性于一身,这就是乡间一个普通而又不凡的农妇形象。母亲的个性与人格全然勾画于作者的笔下,清晰凸现于读者的眼前。作家明昌先生的母亲形象,让我关联起了我的去世许多年的母亲,她们有着诸多的共性。其实,乡间吃苦耐劳、朴实无华而仁厚慈爱的农妇们是值得我们膜拜与褒扬的。
“看到护塘就想到老家”,“不论在什么地方,总是会这样的想法,几十年没有变过”。走过护塘回老家。护塘的斜坡,飘香的桂树,童年的梦境,岁月的印痕,慈祥的父母……老家有着太多太多生活的元素,老家有着太多太多生活的滋养,老家有着太多太多生活的气息。这便是作家涌动于腑脏而倾泻于笔端的溯本观念与感恩情怀。
作为读者,文本中的护塘、老家和母亲,让我亲切;语段里的风物、乡土和亲情,让我感动。有了亲切,有了感动,自然滋生着神往。真想告诉读者们,什么时候,走过那青石块的护塘,去那海边的老家,看看我们大家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