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那些都不是我老家后面的护塘。老家的护塘在海边村,在海边村的最南面。这护塘原先是高出地面几米的,现在是与地面持平了,后来人们挖去了层层的泥土,让几百年前垒成护塘的石头墙重新见了太阳,见了月亮,也见着了我。使我对护塘的见面又多了一层念想。老家何时盖的?我不知道了,知道了,这历史也不会太长,但护塘的历史呢?几百年了,肯定是很好的谈资了。但对于我,有无石头与有无历史都一样,关键是有个老家在那里。
你呀,不懂什么叫护塘。你过去所看到的护塘就是一条不齐整弯曲马路。在今天,看到的这条马路的旁边存留着一溜长刻着历史的青石块般的石头。这些石头大小不够均匀,但相互勾连,块块相接,看上去很是板结,因为板结就产生了力量。当年能让汹涌的海水就此歇步的护塘,其实就是这些石头、石块垒砌的一座长墙。发现了,挖出来,看见了,这也是眼福没有错的。我心里牵记着护塘,当然会来到护塘,回到护塘,是因为许多的傍晚时分,许多的节日空闲,我的老母亲会借着某一个的由头,颠着碎步,慢悠悠地来到了护塘上看一看,走一走的。
母亲肩背一只花袋,走上了护塘,向东走一百米,又向西走一百米,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看见了可以怀抱的道旁树,看见了树下齐腰的花草,看见了花草里绛红的草莓籽。母亲走了多少遍,天知道,护塘也知道,母亲也知道。丁字型的路口是走向老屋的转弯处,那里的桂花树无声的树立,母亲停下脚步,手捏树丫,再次顾望东西,顿了顿……天色向晚,今天又不是周末。她必须回家了,她要陪我的父亲一起吃饭了。这个时候,偌大的老家,只有父亲与母亲两个人,母亲要陪着父亲吃饭,父亲要陪着母亲吃饭。
时光真是流光,总是催人老。家里面,先前是没有一棵芭蕉,也没有一棵樱桃,但人总是在流光中漫步的。一日三餐中,我们饱了又饿了,饿了又饱了,饱饱饿饿,饿饿饱饱,还没有看清自己的模样,桂花树还没有长高,父亲忙着种了一棵很小的樱桃树。我长大了,成了大人,没有多少日子,我也有了一个家。母亲父亲想让儿子成家立业,想分开过日子,这老家里要多一个家了。这行吗?肯定不行,这老家永远只有一个家。因为在母亲的眼眸中,在母亲的心里,长得再大的你依旧是个顽皮的孩子,一生拥有孩子称呼的你,只有从母亲的嘴里才能听得到,母亲的心里你老了还是个孩子。
老屋在护塘的南面,暂别桂花树,一路朝南,香味渐渐少了,香味没了,老屋就到了。定定的远望老屋,老屋就是像天宇下的一簇巨大的绿化带,无声的坐落在大地一隅,朝沐朝阳,晚披夕照。有了它就有了典故,有了传说,有了话题,也有了生机与生命。桂花树慢慢长大了,但个子还是小小的,这树丫,正好与母亲一般高。母亲没有闻香的习惯,但是母亲明白桂花树的长势。我不知道母亲看见桂花树的心情,但桂花树年年喷香,是生长的表示。母亲不明树品种的优劣,但知道着桂花树长的地方选对了,护塘的边上什么都不缺,草肥,水多,还有许多的车开过,还有许多的人走过,护塘人气始终旺着。
倒是走出去的我,心迹里一直横亘着家乡土地上的护塘,以及护塘南面的老家的影子。一直想到护塘斜坡上割草的情景。还有老家屋檐下的雨水。下雨了,两只手做团起状,把水盛在手掌心,母亲过来了,轻轻掰开我的手指告诉我,家里有水;吃饭了,想吃点冷饭,母亲拦过,你吃暖的;也是母亲告诉我,她喜欢吃蔬菜,因为蔬菜营养;她喜欢穿旧衣,因为旧衣贴身;她喜欢早起,因为早晨空气清新:她喜欢干活,因为劳动身体好。我要母亲来我的城里的家,母亲来了,母亲走上了护塘,乘了公交车,换了几辆,一路颠到我家。来了后隔天又回去了,因为家里还有一群小鸡,一群鸭子。这些鸡鸭下的蛋,居多又越过护塘,来到了我的家里。
老家的护塘萦绕心头,就像家门前宽广的马路,实实在在;马路边的小树也是根根清爽,看见了这些就想回老家去。现在回老家,出门几百米就见马路,一踏上马路,就像踏上了护塘,心里就觉得很熟悉、很亲切。这是应该的,脚下的马路就连着护塘,到老家先到护塘,到了护塘,老家就在眼前了。
哪一天回老家,心里是不需要计算日子的,因为我懂得母亲的心愿。只是叮嘱自己:到护塘的转弯处,我要停下脚步,去走一段几百米的小路;这个时候,母亲一定在护塘上散着步,也相信母亲散好步后在看桂花树。
我要搀着母亲一起走过护塘,一起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