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生于青浦金泽镇商榻社区的漫画家张建明画了不少的漫画。一幅幅色彩斑斓,描写农村面貌,劳动景象,尤其充满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生活气息浓厚的漫画,让人们欣喜地看到,那些源于生活,经历于生活的乡土漫画,正在回归新的时代。
他以个性化的笔触,简约的线条,质朴的笔墨色彩进行写实。把记忆中,往昔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难忘的乡情俗事;甚至那些久远的琐碎的、零零散散的事儿,通过记忆,进行叙述,重新跃然纸上。
大凡乡村生活过的人,对这些画面应该熟稔的。那家乡的小河,春天的杨柳岸,一条条满载丰收的稻船,赶集的农船,也有结婚的亲船,农家新娘出嫁时的情景,五彩缤纷的嫁妆。也有出门去相亲的姑娘,喊吃茶吃阿婆茶的场面,傍晚看露天电影,晒满稻谷的那片打谷场,妇女在田间浇水种菜,夕阳西下牧童晚归。家乡人过年牵磨,换糖担,爆米花。村巷子里,邻里之间,乡亲们忙碌的身影。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其原汁原味的生活风貌,通过漫画这一形式,以真实的历史,还原于历史,刻画得淋漓尽致。每当欣赏这些漫画的同时,让人们仿佛想这是一种无声的阅读,一种回眸,一种遐思。
演绎昨天农村人和事
说起张建明的漫画,其可贵之处,在于真实。无论画面的质感与颜色,鲜明的衣着服饰,人物的塑造,与其轮廓和底色,以传统美学的手法,巧妙地演绎和图说,昨天农村的人和事,乡情风貌;充满艺术情趣,水乡人文色彩,具有浓烈的艺术底蕴。
他以富有个性的画风,叛逆而独特的创作风格。具体而不零乱,质朴而不单调,记录过往生活中,所经历的所见所闻。
这些漫画,不空虚,泥土味浓郁。把生活履历作为背景,乡村的风情,岁月的印记,久违的风土人情,富有生活韵味的场景,选择用一幅幅漫画,作为才艺进行叙述。把以往生活过程中诸多细节,反馈于现实生活,或作比较,进行阐述。以传统的画面,给新时代日新月异的乡村,增添了一道迷人的风景。
在画风表达上,并非粗枝大叶,相对用细腻的笔触,纯朴的线条,刻画得入木三分,也不乏新颖独特。在传统意义上,折射出家乡一种俗根甚浓的乡土文化。
近些年,张建明画了不少的漫画。在弘扬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在服务于乡村建设。在宣传乡风文明中,得到了社会人士的好评。张建明坦言:“虽说小漫画不登大雅之堂,但还能略微传递一点‘美术’的味道。既然是美术,那小漫画也算是一种‘美术’吧。哈哈,说的有点大言不惭了。我一直把《看青浦》平台,看作是一个‘微美术馆’。要取名的话,就是‘看青浦小漫画美术馆’,能在‘看青浦美术馆’展览美术作品,那是我的荣幸。”
一幅幅浮现在少年时的乡情,已成了一种思绪万千的乡愁。张建明以内心真实的情感,记忆与思维,把以往所目见的,真切的乡村环境,温馨的光景,以真实的视觉,把一幅幅具体生动的漫画,带到了今天新的时代,让人们重新去认识,已经擦肩而过的昨天,心里惦念的那个年代。
创作源泉,来源于生活
作为一名警察,张建明平时工作很繁忙,回到家里又要干家务事。但他是个勤奋、有理想、奋发向上的人。黄昏,人家看电视,逛街市,休闲遛达;他却喜欢画画,爬格子,玩微信。用自己的才艺,展示分享给大家。
张建明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对于这种自信的感觉,他似乎一直在寻找。他对以往生活的人和事,观察上也是个有心人,然而把它再浓缩。时过境迁,那么些年过去,那熟悉的画面感,熟悉的生活场景,熟悉的乡情俗事,熟悉的风土人情,熟悉的衣着颜色,居然乡愁似地烙印于心灵的深处,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遐想之余,再一次勾起了人们对那个年代无声的怀旧。
欣赏张建明的乡土漫画,那浓厚的生活气息,恰如一壶陈年老酒,芳香四溢扑面而来,让人感动不已:一笔一画,不脱离乡土。既画得纯朴,又有乡土味道,因此有种亲切感!
也许是从小生活在乡村的缘故,张建明对诸多琐碎的家事农事,耳濡目染之熏陶。对生活过程中,过去所目见的人和事,或者说忘不掉的乡愁,深深植根于心灵,让他挥之不去。
他创作的作品,无论颜色选景,都非常巧妙地进行布局,一幅幅素雅相宜的漫画,婉如一篇篇优秀的乡土散文。他把童年,少年,青春所邂逅,农村杂碎的人和事,梦乡倥偬的往事,用记忆和回忆,释诠着往昔生活气息浓厚的乡村风情,与其民间的风俗习惯。
然而现在看来,这些充满乡愁味的漫画,似乎还很时尚,还很生态。即使它们远离了现实,抑或已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忆中的往事,成了张建明笔下,依依不舍的乡愁。他用轻灵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今因工作关系,走进了城里,但家乡是难以忘怀的。记忆中,那乡野的天空,村庄上缕缕舒缓飘逸的炊烟、田野上曼妙的歌声,蜿蜒的乡间小路,父老乡亲早出晚归的情景,在他心里记忆犹新。
他在漫画《躺田埂上》留下这样一段文字:这画本没想到画,只是看到昔日徒儿的微信,他今天去乡下了,很抒情的说“我从田野间走来,我遇见了儿时很多熟悉的伙伴,蝴蝶,小青蛙,蜜蜂,八角虫——我小时候喜欢躺在田埂上,看着它们……”徒儿很有腔调。
一幅幅充满乡愁颜色的画幅,在张建明的笔下应运而生。他以饱含乡土情怀的笔触,给读者传递着一种乡土人文,美好生活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