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何许人也?是一位从市区退休来到崇明东平镇的新居民,也是一位社区调解人。
今年3月下旬,他创办的“胡文龙调解工作室”,经区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民办非企业,成为东平镇第一家矛盾调处类的社会组织。其实,这个调解室,老胡已运作3年多了。在7月中旬上海市司法局召开的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胡文龙荣获“上海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并成为2名交流发言代表者之一。
到崇明养老,又干起“老行当”
六十有七的老胡,中等个子,不胖不瘦,头发有点稀松,戴副眼镜。他思维活跃,讲话富有激情。退休前,他在沪上某国企从事信访调解、法律服务方面工作,并获得相关岗位资格证书。退休后,静谧而充满绿色的崇明生态岛吸引了他。与妻子商量后,他们欣然来此,成为东平镇桂林新村社区的新成员。老胡说,崇明环境美、空气好,生活安逸,适合养老。
来了一段时间后,他很快适应了这里的“慢生活”。然而,他也发现社区里有些矛盾、纠纷,因没得到专业处置而成为不稳定因素,同时也造成居委会工作上的一些压力。“要不,我来义务做调解工作。”老胡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镇综治部门和居委会的关心下,他又操起这份熟悉的“行当”。2015年,以他名字命名的“胡文龙调解工作室”在桂林新村居委会挂牌。作为居民自治项目,他带着几名骨干开始“坐堂问诊”。
学习法律知识 调解邻里矛盾
做好调解工作,学习法律知识是第一位的。他一有空闲,就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业务研讨,学习调解基本方法、借鉴有关典型案例,使大家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同时,他碰到问题,积极与镇司法所人员、社区法律顾问沟通,请教专业知识,解疑释惑,使团队工作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有一次,2个居民因借贷到期资金未归发生纠纷。老胡接待后,认真查看相关凭证,认为合法借贷关系当受法律保护。获得实情后,在一方不愿参与调解基础上,他派出2位同志作为原告委托代理人,写文书到当地人民法院寻求支持,最终使原告一笔不菲的款项得以追回。
前些年的一个春节,罕见冰冻灾害天气来袭,当地部分居民家中水管爆裂。一些人家,楼上“水漫浸山”酿成祸,楼下惨遭渗水害,邻里之间发生矛盾。镇政府、社区和物业公司,一方面想方设法解决居民生活用水,一方面组织力量进行日夜抢修。老胡和同事主动出击,对由此产生矛盾的邻里,上门了解情况,做好善后事宜,使多起赔偿纠纷获得调解,避免社区矛盾激化。
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五违四必”整治中,老胡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协助居委干部,深入现场,亲自到有想法、有意见的居民家中做工作,筑起基层维稳第一道防线。有时候,其他居委会的居民或企业员工有问题找到老胡,他都热心接待,提出解决症结的“金点子”。
欲减少一些纠纷与矛盾,关键还要让居民学法守法知法用法。于是,胡文龙和同事还当起了一名普法宣传员。去年以来,他们先后在社区家门口举办“法治讲堂”5期,吸引不少居民参加。崇明电视台还专程前来作采访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3年多来,“胡文龙调解工作室”共接待来访群众160余人次,受理社区居民各类矛盾纠纷50余件。
培养年轻一代,打造专业队伍
胡文龙说,今后要工作范围扩大到全镇各居委会,为社区和谐稳定作贡献。同时,他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年轻一些的调解员身上。最近,老胡就鼓励工作室4名成员报名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调解员上岗培训,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社区调解员队伍。
这次,老胡被评上先进,也是他退休后所获得的一份最珍贵的荣誉。作为一名新东平人,他已融入崇明当地的生活,也对这里的林间小径、诗意花溪、绿色廊道、浅吟小河、田野农庄有了一份独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