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天已至,在松江叶榭,第十届张泽羊肉文化节于近日在张泽羊肉庄开幕,食客们在“三伏天吃羊肉”的热情又被带动了起来。车行至竹亭南路,坐落在乡村田园深处的张泽羊肉庄已是客满,相比前一周,前来消费的人数翻了两番。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张泽羊肉文化节”,首次突出了文化元素。比如,开幕式上,叶榭国家级非遗文化草龙秋雨祭祀仪式展演等,张泽羊肉作为当地生活文化也将做进一步挖掘。如今,张泽羊肉渐渐演变成了当地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乡村旅游重要的节庆活动。
“在张泽地区,数十年来,吃羊肉喝烧酒的生活习惯就很不同;现在,张泽羊肉作为品牌,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著名作家王勉出现在张泽羊肉文化节开幕式上,22年前,一部《羊肉烧酒》的散文集收录了王勉与张泽羊肉的美食情结,“至今,我仍对张泽羊肉一往情深。”王勉告诉记者。
张泽羊肉的早餐文化,并没有因生活的变化而消失,反而成为很多人的乐趣与享受。“像凌晨四五点,在街边店里吃一碗羊肉面,喝一碗羊汤,再喝点烧酒,村里老伯伯的脸上,红彤彤的,很满足、健康的样子。”饶有兴致地回忆起20多年前在张泽工作时,当地人就一直保持着的早餐习惯,王勉仍然觉得有意思。
张泽人吃羊肉已是一种生活方式。点上经典的“老三样”,白切羊肉、烂糊羊肉,配一锅羊杂汤。之所以在早餐中“流行”,类似小分量的搭配,很适合一人食,蘸一小碟盐巴或酱油,细细地品咂一杯老酒,跟邻桌消磨一段有滋有味的晨光。若是一桌人聚会,就点上个大份,再配一些羊肚、养肝、羊宝拼盆,以及红烧羊肉、扎羊肉等,做法多样的一桌全羊宴,一次吃个热闹。
要说醇厚的味道和软弹滑嫩的肉质,最吸引食客的还是张泽羊肉特有的炖煮方式。炖煮总是要花上很长时间。农家大灶,文火慢炖,用木桶烧制3小时以上,直到膻气去除,鲜香散出。如今,一条张泽老街上的十几家店面,虽各有各的技艺,但当地人对张泽羊肉炖煮的做法始终遵循如一。
当地人吃羊肉的意识,不仅贯穿在饮食习惯中,也为图个热闹的节日气氛。“一年中,大暑和大寒的日子,吃羊肉的人会格外多一些。”张泽羊肉庄负责人林卫英介绍,节日期间,销量通常比平时高,食客大多从松江城区、相邻区或上海周边的城市专程赶来。
从“张泽羊肉节”到“张泽羊肉文化节”,在张泽吃羊肉,已是具有饮食文化气息的“乡村体验”。据介绍,当地政府开始在羊肉文化的发掘上有所尝试。比如,在羊肉产业系统上做文章,对基础配套、宣传推介进行提升,并力争将张泽地区打造为上海吃羊肉的首选地。
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联动上,当地政府也已开始探索,将该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非遗文化等资源串联,以美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元素。本届张泽羊肉文化节当日,就有叶榭竹编、草龙求雨仪式等非遗文化展演。比如,接下来,将对当地面积最大的虞海农庄亲子乐园,孝文化主题影视基地,竹亭乡野马术俱乐部、特色乡村民宿等进行联动,并进一步通过旧镇改造、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小镇规划等,开发多元化的乡村文旅产品体系。“张泽羊肉作为文化品牌,是叶榭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要部分,下一步,叶榭乡村文旅产业还将逐步丰富。”叶榭镇党委书记庄惠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