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冬,应青浦作家协会邀请,我们这群宝山文化馆《宝山文艺》的编辑、作者来到朱家角,参加双方共同举办的一次笔会。
在当今“网约”盛行,约吃、约玩、约跑成为新潮之际,居然还一本正经地搞什么笔会,好像有点out了吧?或许是的,但我们并不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甘之如饴。
地点是我们这群宝山客人选择的,古镇朱家角上的“柿园客栈”。从网上找到这家客栈时,就觉得它的名字清新脱俗,依稀隐藏着什么故事似的,而且粉墙黛瓦,古色古香,透出一股格外宁静的气息。待真正见到它时,更发觉柿园之美,超乎我们的预想。不论其他,就说那座小小的庭院吧,假山、池水、嘉树、兰草皆有,遮阳伞下,几张桌子,数把靠椅,推开院门,隔着十来米的堤岸,便是一条宽敞的大河,对岸则是落成于元代至正年间的古刹圆津禅寺。
久违了,这样一幅江南水乡人家的写意图。
不过,柿园的客堂间到底是小了点,但也反而让我们靠得更近。拼几张桌子,搬来院子里、客房里的椅子,连一张大沙发也被派上用场,坐上了好几个人,这样的笔会,不经意中居然散发出几许新文化时期文人聚会的气息了。尤其相契合的是,青浦几位女作家女诗人都长得十分养眼,气质优雅;还好,我们宝山的几位女同胞长得也不赖呢——读书写字可以滋养身心,让人超凡脱俗,看来,这话还真的有点道理。
座谈会上气氛热烈。青浦作协主席凌耕老师是沪郊著名的“故事王”,散文等其他作品也写得十分出色;《宝山文艺》主编黄涛是个“艺术腕”,早在1997年还是个初中生时就获得全国“十佳新人歌手”称号,对文学也颇有造诣。在他俩带头下,双方作家、作者畅所欲言,讲述了各自的写作情况和体会。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青浦作协中,戴仁毅、俞敏、陆明光等好几位会员我早有见闻,本以为对他们并不陌生,但笔会上,他们热情洋溢的举止言谈,还是把我给惊倒了。尤其是《青浦报》编辑徐斌老师,与我乃名副其实的同行,多次见面在上海市区县报记者节年会上。只见他谢顶,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少言寡语,一副书呆子的模样;却不料这次笔会上,他从当今文坛种种现象说起,阐明了自己对小说创作许多独到的见解,激昂时双目放光,妙语连珠……呀,原来这才是真实的徐斌老师,让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座谈会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大家意犹未尽,一致表示,文学创作首先要耐得住清贫,拒绝金钱的诱惑,做到“不痴不成家”;落笔时既要讲究文字的研究,更要重视选择题材,懂得“角度大于文采”的重要性;写作的缘由并非为成名成家,而是能够为经历过的生活留下一些记忆。
好像又有点高大上了,可这些真的是我们的即兴讲话,属于“原版”。
余谓不信,“柿园”主人可以作证。原来客栈老板娘小胡也曾是个“文青”,朱家角旅游开发后,她把这座祖传的老宅改建成客栈,当上老板娘。客栈虽时有文人墨客前来,开笔会的却甚少,所以这次我们开笔会,小胡亲自张罗,茶水瓜果甚是殷勤。看到我们在分头赠送书籍和期刊,她也张口索要,而且非要作者签名。“希望你们把我看成一个笔友,更希望你们以后常来这里做客!”小胡甜美的脸上露出笑容,吴侬软语的声音真是好听。
当晚,我们就住在柿园客栈。更深夜静,我依然睡不着,便起身翻看手机,忽然发现,我这个素来瘦不拉几的老夫子,在和青浦文友的合影中,居然也变得像模像样,甚至还有点帅气,不禁暗自窃喜——呵呵,美总是相通的,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有精气神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