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浦东民间有做塌饼,吃塌饼,送塌饼的习俗。
浦东民间的塌饼,就是我国中秋节节日的传统食品——月饼。相传起源于唐初。相传有一年,唐高祖李渊与群臣在欢度中秋佳节时,兴高采烈地手持土藩商人所进献的装饰华丽的“圆饼”,指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蜍……”随即,将圆饼与群臣分食,同庆欢乐。
关于月饼,当地民间有三种流行的传说。一说为元末刘伯温劝人们于中秋节都去买月饼吃,届时人们买来月饼,发现馅中夹有一张纸条,上约大家在中秋夜起义,以推翻蒙古贵族的统治。以至近世,江浙一带还流传着“吃月饼,杀鞑子”的民谣。又传是高邮张士诚为串联百姓起义,利用中秋节互相馈赠“麦饼”的机会,在饼中夹字条传递消息,约定八月十五晚动手。此后,每逢中秋,人们吃麦饼庆胜利。至今,亲友之间有“中秋的月饼,一盒来一盒去”的沪谚,苏式月饼的底下,至今还都垫着一张纸。
据《中国民间故事精选》载,“月饼”在唐代称圆饼。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与吴自牧《梦梁录》上曾出现过“月饼”一词,元代又称“麦饼”。明代以后始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大量记载。可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源远流长。
明代沈榜著《苑署杂记·民风》中“八月馈月饼”注云:“士家俱以月造面饼相,大小不等,呼为月饼”。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亦记有杭州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到清代,月饼的品种质量都有了新的发展,馅好、味鲜、形美,饼面上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以及福、禄、寿、喜等图案。全国各地因地区不同和用料、调味、形状等差别,形成不同风格。至今,形成特色的主要品种有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等。
老早辰光,贫苦百姓吃的“月饼”,都是自家做的。在中秋节晚上,老阿奶带领家中女眷,围着团箕,用面团,豆沙、鸡油葱花做馅,做成东乡人称谓至今的“塌饼”,合家共食,亲友之间相送。现在,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面上“月饼”林林总总,人们也都买得。但浦东人家还是在中秋节做“塌饼”当“月饼”,作为过中秋佳节的一大乐事,还要在邻舍隔壁之间“一碗来,一碗去”,显示出了和谐的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