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市农村综合帮扶工作现场会上,时光辉副市长强调,要更注重农村综合帮扶的质量、效率和水平(相关报道见本报1日7日A2版)。这是本市自开展此项专项工作以来的第三个现场会,也标志着上海农村综合帮扶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参与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
农村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何谓精准扶贫?我以为,就是要综合当地实际,把握好当地的综合态势,找准被帮扶地区得以发展致富的“命脉”,遵循客观规律,将帮扶资金、资源用在该“使力”的点上,用在能真正为帮扶地区的群众带来增收的产业、实业上,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环境特征的精准综合帮扶之路。
按照上海的特点,本市农村综合帮扶工作的目标要聚焦经济薄弱地区低收入农民增收;聚焦集体经济更好发展;聚焦基层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就是要强调目标精准、对象精准、重点精准。就是要认真分析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推进农村综合帮扶工作。
“投钱容易”扶贫难,精准帮扶不能只顾“输血”不讲“造血”,一次投钱就是一次“输血”。如果没有“造血”功能,哪怕输入再多,一旦停止“输血”,最终还只能是“原地踏步走”。如果用这一次次的“输血”来培养“造血”功能,那效果就不一样了。说到底,精准帮扶,就是有质量、有水平、有效率的“造血”帮扶,因为如果“造血”功能太弱,还是不能引起质的改变、质的飞跃。因此,要让贫困地区改变现状,让当地农民富裕起来,就必须“注重综合帮扶的质量、效率和水平”。
综合帮扶,关键要注重“有质量、效率和水平”的“造血”功能构建。而“有质量、效率和水平”的“造血”功能的构建,是精准扶贫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