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区当用老办法
第一居委是一个拥有60多年历史的老社区,是原老书院镇政府的所在地,2003年书院与新港合并后,镇政府就此迁往原新港镇,社区规划建设相对放缓。但第一居委党支部书记唐保平与居委主任闵军英说:“我们这里虽社区老,但意识不能老,要时时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有限的经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途径,让老社区有新光彩。”于是,第一居委重拾传统的“小喇叭”、“小板凳”、“小黑板”工作方式,努力把工作做到家。“三小”服务工作一经推出,立即受到社区居民的拥护,成效显著,“老社区当用老办法”的理念在新时代同样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小喇叭”,让“耿头货”变成了“知心人”
书院第一居委“小喇叭”创始人是一位名叫蔡才龙的残疾人,他没有家庭、单身一人,除了政府给一些补贴资金作为生活费外,他还自食其力,脚踏一辆三轮车跑遍整个小区收垃圾。居委看准了蔡才龙这一点,借着他的“小喇叭”进行小区的安保宣传,效果相当好。两年后,“小喇叭”由一人变成了一个小组,又有两名退休人员加入到了“小喇叭”队伍,一人有事就由另一人接替上去。就这样“小喇叭”声声不息,每天都能听到“小喇叭”的安保宣传,成了居民区一只特殊的宣传小广播……
“小喇叭”成员之一的康引官老同志,自从进入“小喇叭”队伍后,像变了一个人。这位在小区里出了名的“耿头货”,现在变成了“知心人”,居委委托他管理“老年活动室”,被他料理的井井有条。“老年活动室”里的老伙伴个个对他心服口服,还夸他说:“除了老康,其他人恐怕难以管理好”。
是的,老康的管理真有一套办法,他原来的一股耿劲,全部用到了志愿服务行动上。老康每天提早“上班”,把活动室打扫的干干净净;天冷时烧几壶开水备着;他还要求前来玩牌的人不准赌博,对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进行严肃批评教育,使棋牌室成为一处健康的娱乐场所。
“小板凳”孕育三位热心人
“小板凳”服务工作法,来源于邵树桃、周美芳、瞿桂明三位小区退休志愿者。“小板凳”是指场所随意,因地制宜,不需任何活动性投入,一切顺势而来。
邵树桃原先是弘中小区楼道组长,是一位有心人,凡事都要记一笔。小区居民搬进迁出,谁家出租房屋,遇上合适的,他会主动帮忙牵线搭桥;还有一些夫妻、邻居之间的矛盾,他们也愿意到老邵家评理,老邵也是拉出小板凳请他们坐,大家都在“小板凳”上调解矛盾、解决问题,既亲切、又随意。每到大冷天,老邵还特地在场角拉一块“挡风布”,在暖洋洋的阳光下调解,真是“热心热到家”。
周美芳是镇卫生院退休的药剂师,也是第一居委“常青藤”团队负责人。平日里她经常为社区老年人义务量血压,一些老年人生病吃药也会向她讨教咨询,她同样拉的也是一条小板凳。去年,小区里一个常来量血压的独居老人突然发病,向“周医生”求救,周美芳二话不说,将老人送到浦东中心医院治疗,并彻夜陪同,直到老人平稳无事。
“小黑板”,比“小信箱”更吃香
第一居委所辖的居民区,都是有些年代的“老公房”。当年在每栋楼道内设有一块水泥粉制的“小黑板”,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已经破损脱落。第一居委想到“小黑板”是提示居民的好载体,于是居委会把42块小黑板重新修葺一新,指定专人管理,让“小黑板”重振当年的风采。
“小黑板”的功能主要起到“温馨提示”的作用,比如居委重要活动告知、时事动向、健康小知识、谜语有奖竞猜等,有啥说啥,让“小黑板”活起来。居民说“小黑板”比“小信箱”还吃香,不用拆,不用问,一看就知道。现在居民走进楼道“抬头看”成了一种习惯。两个月前,老社区要改造,为增加小区停车位和设立一条塑胶跑道,需要动用小区公共面积。黑板报消息出来,小区里几处小菜园就主动被各户居民清理出来。居委干部深有体会地说:“以前,居委干部下去宣传,老百姓不一定理解,现在有了小黑板,居民做事渐渐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小载体,大作用,只要得法,在传统的东西里同样能找到“含金量”,第一居委对此体会深刻。现在第一居委正着力打造“三小”服务工作法,予以扶持培植,使其更加制度化与规范化,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通讯员 陶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