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社区·旅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2月0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敦煌石窟
  “敦煌:生灵的歌”日前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开幕,展至2016年3月20日。在这里,丝路上的艺术瑰宝也首次与当代艺术亲密接触。

  从艺术之美了解当时生活

  “敦煌:生灵的歌”还原8个最具艺术价值敦煌石窟,并展出经典的彩塑临摹11件;常书鸿、段文杰、常沙娜等艺术大师的壁画临摹品60件;藏经洞绢纸画复制品25组件;藏经洞文物50余件等共计165组件源自敦煌的艺术沉淀。在8个石窟中,除莫高窟晚唐第17窟(藏经洞)之外,其他洞窟因保护的原因不对外开放,而在本次上海展中,公众将有机会一睹其容颜。在特别展出的50余件珍品文物中,其中16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展览学术顾问、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介绍,通过敦煌的艺术资料,可以了解到当时居民的真正生活。在本次藏经洞出土文献展中,观众可看到敦煌的酒账单,以及通关“护照”等。壁画还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建筑图景,还有农耕、狩猎等各种工具。

  敦煌艺术研究也需国际化

  展览策展人之一、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介绍,本次展览中有源自藏经洞的绘画、古代写本、刻本的作品,在敦煌的陈列厅都是很少拿出来展览的宝贝。写本和刻本所使用的语言文字除汉文外,还有藏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希伯来文等。

  王旭东谈到,未来,敦煌研究院将设立国际学者计划,邀请不同国家的学者过来一起研究,“当他们从他们的视角认识敦煌时,敦煌才真正国际化;当他们向他们的老百姓讲述敦煌时,敦煌才能用国际语言走出去。”

  以敦煌元素拿出文化的中国制造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同时引入当代艺术,白南准的《蓝佛》(BlueBuddha)、孔柏基的《莫高窟佛像》、邱志杰的《总会有人信》、李磊的《佛不语》、丁乙的《十示系列》等思考敦煌艺术在当下的表达方式,与传统“对话”。

  对于这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樊锦诗认为,“除了经济发展向世界看齐,文化也要拿出有创造性的‘中国制造’,无论音乐、舞蹈、绘画,都可以从敦煌里面寻找元素。”王旭东表示,“希望明年来看展的朋友,一定要先在网上预约,如果没有预约,只能看到四个大窟,而且还要排很长的队。”

  钟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人物面孔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科普
   第B08版:社区·副刊
当北国冰雪遇到秀美江南
城隍庙换新颜还原600年前风貌
“江南阆苑 东方流韵”扬州非遗文创产品亮相沪上
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敦煌石窟
广告
东方城乡报社区·旅游B05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敦煌石窟 2015-12-04 2 2015年12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