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商居联盟”,给居民和商户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的平台,让“怒目相向”双方坐到了一条板凳上,通过充分发挥党员、居民、商户、执法部门、共建单位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共同来讨论解决矛盾,自2013年底在该镇水清一村、莘松五村率先实施以来,让矛盾双方实现了“和平共处”。最近,莘庄镇专门召开了商居联盟现场推进会,决定在两个居委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复制和延伸此种模式在全镇范围内推广。
□通讯员 黄佳英 记者 舒鉴明
两个“和事佬”,跨前一步化解矛盾
调处商业噪声、油烟扰民问题,如今在莘庄镇水清一村,居民区党组织和商居联盟就是共商共解商居矛盾的两个和事佬。在居民区党组织的指导下,商居联盟专门制定了《章程》,推选产生了由商户代表、居民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并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名誉会长。
“让矛盾在爆发前得到化解,无疑比事后处理要好得多。”水清一村居委会书记沈菊红说:过去小区的居民和商户发生矛盾主要依靠居委介入调解、镇相关部门出面来处置,现在是有什么问题大家先协商,这样容易把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多时候在小区里就消化解决了。
据介绍,居民区党总支通过积极争取各方资源,整合区域党建共建资源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共同纳入商居联盟平台,以对话、协商为方法,有效解决商铺和商铺、商铺与居民之间的矛盾,实现职能部门服务商户、商户服务居民、居民信赖商户的和谐局面。如对于商铺与居民之间发生矛盾,商居联盟会不定期开展沟通与协商,个别商户的破墙改建、乱贴小广告等问题,通过他们出面与商户耐心沟通,陈明利弊,增加了商户的信任和归属感,居民也感觉到自己的利益得到了维护。沈菊红说:现在商户和居民遇到困难和问题已经习惯到平台上协商解决,成立至今没有发生过矛盾激化现象。
目前加入水清一村商居联盟的商户有16家,在商居联盟的组织下,商户代表为民服务日主动提供理发、修补等各类便民服务;职能部通过联合举办法宣进社区、阳光理财、房产咨询等活动;社区志愿者主动为商户提供健康义诊、心理疏导、情感交流、爱心帮困等服务……通过组织政策咨询会、“商居一家亲”等一系列活动,商户与居民、共建单位的互动日益频繁,让居民和商户都得到了实惠,也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
三大“后援团”,提供服务各显神通
居民区周边商户在环境卫生、噪音扰民、破墙开店、跨门营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何一直难以解决?莘庄镇党委、镇政府在充分酝酿调研后认为,管理手段僵硬、对话沟通不畅是导致商铺与居民之间摩擦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解决好商家文明经商的问题,在基础成熟的水清一村率先尝试建立商居联盟机制,即搭建一个融关怀机制、对话机制于一体的社区共治平台——商居联盟,以此发挥党员、居民、商户、执法部门、共建单位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努力达到商铺与居民、职能部门之间的共建、共商、共享、共融。
商户是社区建设的一员,莘庄镇社区党建将其作为推动社区服务与社区和谐的重要力量。在居民区党组织的整合下,“商居联盟”除了将居民和商铺业主作为主要会员外,还将居民区党组织、共建单位、职能部门等纳入其中。并根据服务属性在联盟下设喜乐汇、帮帮团和清雅源三大“后援团”,从宣传、组织活动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各显神通,全方位为居民和商家服务。
三大“后援团”针对不同的问题和活动内容分头提供服务。喜乐汇开展商铺之间的分享与交流,增进商铺与居民之间的联结与互助;帮帮团协调居民与商铺之间的关系,协助商铺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清雅源倡导文明经商的理念,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例如,水清一村周边有家西北牛肉拉面馆,由于店小杂物多,自行敲掉后扩建杂物间。一墙之隔的居民认为这存在安全隐患。在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帮帮团出面多次协调,妥善地解决了商铺破墙问题。可是拉面馆使用煤球炉煮面、炒菜做生意,散发出大量难闻的烟气,居民们还是抱怨不断。为此,帮帮团再次介入,多次和店主及房东沟通,分析利弊、晓之以理,一起商量并采取了安装排气管和防攀爬围栏的措施,彻底解决了扰民问题。
四项准制度,协商共治运转规范
转变僵化的服务理念,打破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的格局。“商居联盟”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创新,制定并完善了例会制度、联谊制度、沟通制度、报告制度四项制度,商户、居民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商共治,融服务于管理,为决策互动、运作带动和社区联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清路一条街当年在世博会期间统一制作的店牌店招,经长期日晒雨淋,如今逐渐老化脱落,存在安全隐患。商居联盟理事会针对商铺这一困扰,通过例会讨论并将向上反映,得到了居民区党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最终由政府职能部门出面协调,统一安装店招店牌,既美观又消除了安全隐患,受到商铺业主的一致叫好。商居联盟通过四项准制度,让商户、居民与相关职能部门在协商共治上有章可循,促进了商户与职能部门之间彼此理解、信任与关怀,变僵化、冰冷的管理为平等、人性化的服务,有效地促进了社区融合,提升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