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次赶集不如一个手机 转款仅需一分钟两毛钱
吴玉龙今年52岁,家住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米市村一组,从家到最近的银行营业点,需花费25元的车费坐40分钟摩的,如果要为手机缴费,则需要半小时渡船才能到河对岸的充值点。
吴玉龙是蔬菜种植大户,以前为化肥、菜款、给孩子汇学费,每个月总要往返镇上10多趟,碰到镇上赶场人多事杂,动辄上万元的款项放在身上,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镇上只有一两个银行的营业点,每个营业点最多五个柜台,为了早点完成交易,我一般早上五点起床,但七点多到营业点,银行还没开门,前面就排着十几个人了,半天就搭进去了,有时候还查出五十、一百的假钞,几十斤菜白卖了,心疼的很。”吴玉龙说,正因如此,在重庆农商行客户经理上门推介手机银行业务——每笔业务只需要花一分钟操作手机,费用不到2毛钱时,他立即成为了首批手机银行用户。
从此,以前需要老吴一趟趟跑镇上的事情,简化成了根据手机银行提示“输入收款人姓名--输入收款人账户号--确认付款”,然后在家坐等肥料送上门;菜贩子在大棚外就把核对好的菜款转给吴玉龙,假钱成了历史;老吴甚至还成了村里的“义务手机费充值员”,现金交到他手里,他免费用手机银行给大家充值。“我现在一个月都去不了一趟银行,去也就办点小业务,几分钟。”老吴颇为高兴地说。
合川区太和镇米市村村集体也同样感受到了这一创新带来的便利。该村支书彭栋平回忆,之前因为镇上银行排队时间长,村委一笔几千块的工程款就直接现金结给了一位建筑商,后来建筑商却坚称未收到,导致村里的建设工作一度暂停。
“现在手机银行普及了,村委决定,从征地赔偿款到建偿款,都从手机银行走,对方手机到账即刻短信反馈。”彭栋平说,自此以后,大家再也没为了钱闹过不愉快。
●成本降80%存款大幅上涨
银行服务农村积极性大增
地理条件恶劣导致的布设成本高,是金融服务很难普及到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重要原因,在平均海拔近500米的山城重庆,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手机银行的出现,配合合理的网点布设,有效延伸了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成本,形成了银行、客户双赢。
据估算,布设一个物理银行网点所需的人力、经营成本,是提供同样服务的手机银行所需人力、经营成本的30倍;手机银行使偏远地区网点运营成本降低80%。与此同时,手机银行使存款进一步聚集,实现偏远地区银行网点盈利,提高了银行服务偏远农村地区的积极性。
以重庆市农商行为例,2011年至今,手机银行用户中大约80%是农村客户,约90%的日常费用支付已经是通过手机银行来完成,一半以上的农村日常柜台业务被手机取代。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使重庆农商行吸收农村地区储蓄的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开通推广手机银行的五年间,该行在全国农信社储蓄存款中的占比从2009年的3.54%稳步上升到2014年的5.75%,增加了2.21个百分点。
对客户而言,也有利于减少办理金融业务的成本支出,按平均每个农村客户到金融机构网点办理1笔业务综合成本为10元(含交通费、误餐费等)来测算,每年至少为农村客户节约成本10亿元。
重庆农商行董事长刘建忠认为,重庆农商行作为一家定位于服务三农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地方金融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研究,推出了一些契合农村市场的产品,不仅能保住储蓄存款存量,还能提升在全国农信社的占比,从中尝到了甜头。
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调研重庆农商行手机银行模式后得出报告认为,手机银行以较低的成本为包括农民工和贫困农户在内的农村客户提供了丰富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
●从福利性到市场性 手机银行或可破解农村金融困境
短期内手机银行并不会成为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但专家认为,从亏本到盈利,这是信贷资源对农村地区从福利性倾斜向市场性倾斜的转变,应深入研究手机在全国范围内解决农村金融难普惠问题的潜力。
“金融资源不同于财政资源,财政注重的是贫困人口的福利性需求,而金融注重的是贫困人口的自我增值、自我发展。”重庆大学法学院财税金融方向副教授陈晴认为,长期以来,交易成本下不去,盈利出不来,银行始终都是抱着“社会责任”“考核要求”的心态来对农村进行金融资源分配,导致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性不足。
“但手机银行用户、存款双增长带,这标志着以往的‘赔钱买卖’成了‘有利可图’,或将改变传统农村金融业务中,利息为主的利润结构,可以更便捷地向客户营销代收代付、理财、保险等其他金融产品,扩展中间业务领域以改善业务结构,创造更多的利润增长点。这或许会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判断,加大金融资源投放。”陈晴认为。
重庆银监局局长马忠富认为,解决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要依靠科技手段,手机银行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他建议,适当降低手机银行清算费,加强手机银行产业链条整合和受理环境的改造。张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