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开幕的上海书展,著名作家叶辛携其个人首部历史小说《圆圆魂》,会同以《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等多部脍炙人口作品闻名的王晓玉、以写动物题材闻名的沈石溪等沪上一批知名作家,连续6天在闵行分会场与读者见面,让地处近郊的市民,在家门口能感受到书展的高雅气息。
每年8月的书香盛宴,现已融入市民生活,这几年来,书展的清雅书香,不仅只在展览中心的主会场浮动,已飘散到全市若干分会场,而今年全市17个区县与上海书展携手举办“书香上海悦读季”,可谓让书香四溢的一种创新,把高品质阅读资源送到申城各处,让一部分作者、出版人到区县举办阅读讲座、读者见面会、或签售新书、交流文学创作体会,拓展书香广度,提升市民阅读品质,不失为方便市民读书的一个良招。
让市民近距离品味书香,感受浓厚文化氛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应有之义,也是争创全国一流领先文化示范区的实际行动。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对广大市民来说,是阅读的盛宴,也是一次阅读的引领,如何把700多场活动、500家出版社的15万种图书、以及900余位海内外知名人士的吸引力,不局限于展览中心一处,“下沉”“延伸”到各区县,深入到学校社区和读书会中间,进一步提升书展内涵,凸显“向品质致敬”主题,检验主办者的智慧和创意,寄托着广大读书人的愿望和期盼。
作为国内重要出版文化交流平台和全民阅读示范项目,每年书展主会场都是人流如潮,大客流在彰显市民阅读热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选书品读和参加讲坛的效果,“太热太吵太嘈杂”是参观者的普遍反映。笔者以为,书展主会场要营造一种“静”和“雅”的氛围,更好体现品质和引领,倡导静心阅读和善读,分会场要突出“热”和“广”的环境,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其中,才能把上海书展这个品牌做得更响更优更长远。
主会场要适度分流人群,除科学划分活动空间,开辟夜场和室外场所,把各类活动移到友谊会场外,要参照国际书展的做法,突出书展属性特质,着力营造书展的宁静效果和雅致氛围,不妨延长书展时间,从7天增加到10天,或不拘于现有场所,借沪上新建的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国展中心,来接纳众多读者和出版社,同时吸引海内外图书和出版社参与;而散布全市17个区县的分会场,则可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充分发挥区县积极性和出版社的优势,举办更贴近百姓生活的图书“嘉年华”,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微型书展,方便读书人就近选书购书和活动;此外,面对数字阅读的盛行,运用“互联网+”思维,在上海的地铁、公交、商场、影院等物理空间,开辟网上书展,用微博、微信、微支付手段,延伸扩大书展影响力和服务面,也是让书展离市民更近更方便的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