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社区·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繁花》的改编说起
  □王洪

  上海本土作家金宇澄创作的《繁花》,在去年长篇小说创作中,几乎囊括全国各项文学评奖中的所有荣誉。《繁花》之所以能在众多的小说中夺人眼球,其重要原因,就是运用了沪语方言,传承沿革话本小说写法,揭示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一代人的精神层面失落,用独特的语言特色唤醒了地域文化。日前在谈到有人要把小说改编成话剧或影视剧,作者最希望能把《繁花》改编成连环画。 

  用上海本土方言创作小说,《繁花》是一个突破和创新,除了体现作者把控方言的功力,还通过小说的阅读,让读者了解申城当代的人文历史,知晓上海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昔。但是在当下的阅读环境下,要想扩大和提升作品的阅读面,让更多的读者知道和了解上海,在各种艺术形式改编的选择上,作者最希望改编成连环画,是自己明确当下上海话逐渐边缘的现实,《繁花》要让非上海读者都能够懂,避免阅读的障碍,保留地域的特殊韵味,连环画作为一种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是最适宜传播这本上海方言小说内涵的。 

  客观的说,方言的传播,有特定的区域条件限制,而扩大其传播范围,选择最合适的艺术形式,才是科学明智的做法。去年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改编成沪语话剧,第一次把上海方言移植到话剧舞台,赢得广大话剧爱好者的好评,就是抓住眼下话剧观众需求,用最能传播的沪语方言,在舞台上演绎观众喜爱的动人故事,创造了方言话剧的新样式,在赢得票房的同时,也赢得了方言的社会效益。最近上海音乐厅用方言播放观众注意事项,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都是希望运用方言,营造独特的语言氛围,起到扩大沪语传承的作用。 

  把《繁花》改编成连环画,恰好能借助连环画老幼皆宜,寓教于阅的方式,把具有浓郁地域方言的作品,变为青少年乃至成年人休闲和传看的读物,通过阅读连环画彰显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人文习惯,克服原先小说存在的语言障碍,让读者体会沪语方言耐人寻味的韵味,岂不是一种胜过影视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探索吗? 

  方言的传承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对方式和载体非常重要。作为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沪语方言小说的改编,千万不要去跟风和随大流,那种看似有传播效应,实际上追求经济利益的时髦做法,肯定是短视的。只有真正符合语言传播规律,又适合人们生活习惯的样式,才是传承沪语方言的最佳选择,由此看来,作者的头脑是冷静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禁毒
   第B08版:社区·副刊
激荡生命的鼓点
我的“三转一响”
这里唤起人们走向明媚的春天
从《繁花》的改编说起
秋冬交界
雾的懊悔
东方城乡报社区·副刊B08从《繁花》的改编说起 2014-11-28 2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