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社区·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三转一响”
  □周曙明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青年农民结婚时要是能备全“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台钟(或挂钟)和收音机,是很风光的事。那时,我家的经济收入十分低下,且这“三转一响”样样都得凭票供应,但我当年结婚时,却也“三转一响”一样不少。 

  1965年6月,我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老师说,为了便于掌握时间,最好备只手表。可是,我大哥、二哥、阿姐都没手表,甚至亲戚中也没有戴手表的。母亲说:“絶爷老早在上海教书时有只手表,解放初被牛桥沟浪亲眷戴到香港去了,时间长了,去讨蛮难为情个。小弟啊,就借只闹钟将就将就吧”。无奈,我厚着面皮,开口向当我班少先队辅导员的施玉华学姐借,她爽快地借给了我。那年,我顺利地考上了时为“大名鼎鼎”的三林中学。 

  1970年12月,我当上了“亦农亦教”老师。到开年春节前,我随母亲到娘舅家去。大我一岁的表姐说:“弟弟啊,侬也算是个教书先生了,总要有只手表吧!”可是,我的月工资仅30元,哪能买得起手表呢。春节过后的一天,表姐来了。原来,她托宅上修手表的师傅买了一只26元的南京产“紫金山”牌手表,说要送给我,我婉拒了。因为舅舅家是贫苦农民,经济也不宽裕。这么重的情,我怕以后还不起。 

  1972年,我和女友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那时人家结婚大多以有“一响三转”为荣。我家条件差,但也要为此而竭尽全力:到上海青少年无线电行,买了一套业余品半导体零部件,我自己动手安装了一架台式“红灯牌”三波段收音机,充作“一响”;拜托大哥到虬江路、中央商场淘旧钢管、自行车龙头、坐垫、钢圈、轮胎……安装了一辆“老坦克”;母亲通过她的“绣花徒弟”,在陈行公社供销社买到一只处理的蜜蜂牌缝纫机龙头,又到缝纫机三厂门市部买了一副次品缝纫机机架与车斗,共花费105元。最后“一转”最难,手表绝对是紧俏物资,就是弄到票,买一只上海牌的就要120元,只得拜托童年的玩伴蔡阿明,请他在供销社工作的女友赵小芳帮忙,花41元5角买了一台“三五牌”台钟。如此,我结婚时也算赶上了潮头——“三转一响”齐全。 

  如今,“三转一响”不再是稀罕物了。音像俱全的电视机走进了千家万户,年轻人还几乎个个有台集多种功能的什么“爱粉”、“爱攀”;大多人家都拥有了轿车,自行车早已退居二线;四季衣服从商店购买,价格也不贵,且式样新颖,家用缝纫机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手机已经普及,连不少老人小孩也用上了,不但有清晰的时间显示,还会自动报时,手表一度无人问津。近几年来,那些“有立升”的人,即当官的,做老板的,还有那些赶时髦的朋友,把掏手机看时间视作为落伍,于是手表又开始流行起来。不过,这手表的价格再不是一百两百的,动辄就是上万元几万元的。垂垂老矣的我,就是有条件,也不会像当年那样千方百计去追求“与时俱进”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禁毒
   第B08版:社区·副刊
激荡生命的鼓点
我的“三转一响”
这里唤起人们走向明媚的春天
从《繁花》的改编说起
秋冬交界
雾的懊悔
东方城乡报社区·副刊B08我的“三转一响” 2014-11-28 2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