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镇地处浦东新区东南部,南距上海洋山国际深水港保税区27公里,北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1公里,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全镇辖区总面积45.76平方公里(含上海老港垃圾处置场2.14平方公里,滨海旅游度假区6.86平方公里),是浦东新区规划中的农业功能板块之一。下辖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现有耕地25504亩,农用土地27204亩,户籍总人口33787人,其中农村人口15088人,非农人口18699人,总劳动力32664人,另有外来人口11926人。2013年工农业总产值54196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9300万元。概括而言,全镇总体面积不大,但基本农田所占比例较高(占比39.6%);常住人口总数不多,但农民所占比例较高(占比44.66%);工农业总产值体量不大,但农业总产值占较高比例(占比9.1%)。
近年来,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区农委等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老港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举镇、工业强镇、和谐兴镇”为发展战略核心。该镇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品牌农业方向发展,通过促进耕地有序流转、扶持专业品牌合作社、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构建农业生态大循环体系等方式,实现了现代农业的集中、集群、集约化发展。老港镇抢抓二次创业机遇,逐步优化农业发展规划,注重培育和打造老港特色农产业,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为保持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全镇农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为4.93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4亿元,养殖业产值1.53亿元。实现农业固定资产总投资13488万元;完成粮豆总产量28943吨、蔬菜总产量40296吨、西瓜总产量12262吨、西甜瓜总产量7788吨、水果总产量11319吨、生猪出栏45324头、家禽出栏22.86万羽,超额完成了区农委下达给该镇的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指标。全镇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33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5家;农业龙头企业3家,其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带动周边农户3700多户,带动基地总面积2万多亩(包括朝阳、临港和异地种植)。全镇现有已注册商标农产品14个,19家涉农企业和合作社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涉农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认证农产品总量6.26万吨,约占全镇农产品总产量的65%。2013年该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7153元,同比增长11.3%。
发挥政府职能,扶持“三农工作”
老港镇党委、政府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每年投入150万元反哺农业,每年投入6846万元补贴民生,加快推进各项农业重大项目和乡村改造,着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品牌,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2012年,老港镇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了8%,远高于上海市1.5%的平均水平。
一是积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聚焦市、区农业政策,积极配合出台镇级农业扶持政策,制订了《老港镇农业发展财政扶持暂行规定》。对评为市级品牌,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补贴5万元;对参与市级以上农产品质量评比并获得金奖和银奖的单位,分别给予一次性补贴2万元和1万元;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单位每项认证给予一次性补贴2000元,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单位每项认证给予一次性补贴3000元,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单位每项认证给予一次性补贴5万元;对通过HACCP、ISO4000、ISO9001管理系统认证、GMP体系认证的单位分别给予一次性补贴3万元,对通过市级标准化基地建设认证的,给予一次性补贴3万元;此外还对建设农产品营销体系、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开展农业技术创新等项目拨款扶持。2013年,该镇累计发放各类惠农支农资金4千多万元。通过政策扶持,促进了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的发展。
二是不断优化整合土地资源。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为了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政府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和完善了土地委托流转程序和价格浮动机制,对流转价格、流转年限等也做了详细规定。为了保护双方利益,镇政府设立了土地流转纠纷仲裁机构。为了鼓励耕地的规模化流转,政府出台了价格补贴机制,从而大大提升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为提升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和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
三是努力搞好农业技术服务。以农技推广站为基础组建了农业服务中心,指导涉农企业和农户科学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牧和水产疫病监控、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协助开展农产品安全检测和监管等。此外,还承担了引进、试验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收集和传递农业公共信息,做好农机农资服务,组织涉农技术培训,协助做好农村规划布局、农业设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借助信息化手段,在各村安装了“农民一点通”农业综合服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当下病虫害信息,了解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还能网购农资超市的商品,点播学习农科知识,与农科专家视频对话,相当于为农民配备了科技帮手和销售助手。
四是持续提供农业融资支持。成立了老港镇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主要从事本镇农业集体资产的投资管理及资产管理,在果树、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栽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供融资服务,在整合特色农产品产业和产品资源、开拓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积极推进村庄改造工程。自2010年以来,已先后投入资金2亿余元,用于公建配套、道路建设、桥梁建设、河道整治、村宅综合整治、污水管道铺设、环境绿化等项目,全力推进“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工程,美化了农村生活环境,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
六是全力搞好社会保障工作。在充分保障就业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优抚安置和慈善募捐工作,对优抚对象每年发放各类补助慰问金,对孤寡老人发放居家养老补助,对特困人群、因病返贫人群等弱势群体积极开展人道救助,每年组织残疾人到上海残疾人康复中心免费体检等。
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
在发展规划方面,该镇明确了“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为主线,由传统农业大镇向现代化农业强镇转变”的目标。
一是向集群集约型农业转变。通过支持土地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手段,推动农业由个体化分散种植向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是向专业品牌型农业转变。积极打造特色精品农业,通过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形成了西甜瓜、翠冠梨、铁皮石斛、水蜜桃、雪菜、柑桔等专业化种植区和鲜活水产养殖基地等。着力培育老港特色农业品牌,鼓励合作社开展质量体系建设、原料品质控制建设、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全过程控制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和无公害认证,初步形成了“祥欣”种猪、“牛肚”雪菜、“爽快”蔬菜、“大河”柑桔、“田乐”翠冠梨、“民信”桃业、“沈富”水产等著名农产品品牌。
三是向科技密集型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种源农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年产7万头种猪)的祥欣种猪基地、转基因奶山羊新品种培育和标准化养殖基地、大地花卉种球种苗培育基地、孙桥老港种子种苗培育基地和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效益。注重科技创新和引进,爽快合作社与上海交通大学、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研发建立了无土栽培系统,实现了蔬菜的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正在开展的物联网质量追溯体系和恒温冷藏加工项目能够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和现代农业综合管理;大地种苗基地将传感技术及机器人技术引入花卉育苗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雪菜基地研发了内壁环氧树脂腌制池,建成了全功能(预冷、分选、清洗、冷却、包装、检验等)雪菜加工生产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仅在东滩农业基地就配有高速插秧机、收割机、育秧机、自走式叶菜收割机等各类农业机械500余台/套,万亩农田实现了生产和加工的全程机械化。基地还配备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农业产供销及管理服务提供信息支持,促进了生产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是向都市互动型农业转变。与“万有全”等市内大型销售企业合作建设蔬菜种植基地,使老港镇成为上海人的“绿色菜园”。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在孙桥农业园区内提供休闲观光和科普教育服务,在滨海桃源产业基地和橘园人家提供自助采摘游、农耕文化体验游等休闲服务,在大河村生态示范核心区建设景观工程,吸引大批市内游客来此参观旅游,使老港镇成为上海人的“休闲花园”。
重视生态保护,打造绿色产业
老港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农业与环境密不可分。只有首先保护好环境,才能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老港镇几年前就开始谋划和构筑绿色环保型农村产业体系。
一是探索发展绿色农业。“祥欣”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于2010年自行设计和投资建设了一套“有机肥管网输送还田系统”,通过“有机肥还田管网”将发酵后的猪粪、猪尿直接输送到周边菜地、西瓜地、橘园、葡萄园及鱼塘等,形成了“种养结合、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数据显示,该系统年收集处理粪污可达40000多吨,有机肥液输送还田24000多吨,输送管网可覆盖大河村、东河村近万亩农田,能让周边11家大型合作社和5000余农户免费使用有机肥液来喷洒灌溉农田。此外,“爽快”合作社也与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研发了厌氧发酵循环技术,能将发酵出的固液体有机肥用于土壤改良,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践证明,老港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养殖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为种植业带来有机肥料,有利于土壤改良和修复,有利于减少化肥污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品质。
二是扶持发展环保工业。坚持引进项目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着力引进高产值低污染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如森蓝等,使之成为老港工业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升级排头兵。坚持产业升级与项目清理相结合,积极整合资源,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腾出空间,供绿色环保型优质项目使用。多途径推动生态园区建设,对园区内企业开展能耗和排污情况摸底,以财政补贴方式鼓励企业开展燃煤锅炉改造,以清洁能源替代燃煤和重油;针对锅炉改造后企业普遍反应使用成本过高等问题,园区正在建设集中供气和供热系统,拟从垃圾焚烧场排管,对园内企业统一供气供热,既可节省燃料,又能减少排污,还可节省企业用地;积极申请大张江专项资金扶持,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园区大环评、雨污水、环境卫生、绿化等各类规划的编制,建设和改进园区污水管网系统,为生态园区建设夯实了硬件基础。
三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引入金融、商贸、物流、仓储、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宾馆、酒店、度假区和商务办公楼等服务性项目,以政策倾斜、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当地居民开办各类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企业,繁荣了经济,带动了就业,也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老港的很多产品,例如“牛肚”雪菜等,主要就是通过当地的电子商务企业推向了全国。
应该始终以“三农问题”主导新农村发展思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的重要问题。老港镇党委、政府始终以“三农”工作为核心,无论是产业布局,还是政策制定,都力求首先着眼和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镇政府关于二、三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调整,不仅解决了农民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还很好地兼顾了农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难题;镇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扶持和土地流转政策,在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技术水平、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水平和农民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经验表明,无论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途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都应该把“三农”问题摆在核心位置,作为谋划全局工作思路的统领。只有如此,才能抓住农村发展的本质,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和良性发展。
应该始终以“农业转型”主导新农村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是农业的唯一发展方向,农业转型的早与晚、快与慢、成与败,将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结局。老港镇充分认识到了“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性,近年来坚持“向科技要效益,靠转型谋发展”,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解除土地制度约束为突破,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经营模式,以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一体化和社会化为发展方向,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较好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显著提升了农业效率和农业竞争力。老港镇已经取得的成就表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仅可期,而且可行。
应该始终以“生态环保”主导新农村发展方式
在生态环境意识已经觉醒、绿色规则已经进入贸易体系的全球背景下,生态化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凝聚农产品竞争力的最重要途径。老港镇关于构建循环农业体系的探索,表明了农业发展与生态平衡共存共荣的可能性,其推出的一系列绿色农产品广受市场欢迎,也证实了生态化农业发展方式背后蕴藏的强大市场竞争力。可见,走生态化农业道路是紧迫的,是必要的,是可行的,今后应作为新农村发展方式的主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