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粮食安全,强调耕地红线是基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表明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强调了耕地红线的基础性作用。
养活近14亿人口是我国农业首要面对的客观现实。虽然从去年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公布的数据上看,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20.3亿亩,比18亿亩还多出2亿亩,但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表示,这主要是调查标准、技术方法改进和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的结果,并非实际拥有的耕地数量增加了。数据同时显示,2009年我国人均耕地1.52亩,较1996年第一次调查时的1.59亩有所下降。
报告强调“提高耕地质量”。目前我国耕地质量存在南方部分地区重金属污染、华北地下水严重不足、东北黑土地土质下降明显等问题。特别是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看,全国约有5000万亩耕地受中、重度污染已不适宜耕种,这不仅关系粮食安全,更关系民生安全。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民进中央和九三学社中央分别提交了《关于加大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力度的提案》和《关于加强对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农村改革有“紧”有“稳”
报告的农村改革部分基本延续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总体基调“往回收”。报告明确提出“慎重”“稳妥”“试点”“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等要求,充分反映了中央对农村改革的谨慎态度。
报告提出“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农业部经管司负责此项工作的官员告诉记者,这一表述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致。“今年我们将重点研究长久不变的实现形式,这是根子上的问题,要慎重把握,不可操之过急。”
报告还提出,抓紧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引导承包经营权流转。所谓“抓紧”,表明了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明晰农民土地权属、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已进入紧迫期。所谓“引导”,则涵盖两层意思。一是“有序引导”农民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以实现规模经营;二是“正确引导”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等“专事”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
●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夯实发展基础
报告指出,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不管财力多么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表示,这既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也反映了我国农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多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且增速高于其他领域,但农业基础薄弱、缺口很大,粮食安全、畜禽疫病形势每年都在加重,涉农资金多部门管理也造成基层很多乱象。孔祥智建议,目前财政投入除了加大力度外,还须从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优化补贴结构、加大农业保险等方面着手。
报告还要求从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村水电房路气信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水利方面着墨较多,指出“安排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700多亿元,支持引水调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各地要加强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解决好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并提出“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水利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欠债太多,必须是个长期的投资。随着水利建设各项成本的提高,加大水利投资力度势在必行。由于我国农业受季节性影响比较明显,因此必须加大沟、塘、渠等“最后一公里”的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功效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农村居民饮水设施建设也不能忽视。他认为,今明两年解决所有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工程建设和维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使用。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