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河南舞钢赋予农房抵押权,增强农村融资能力
河南省舞钢市给试点区内部分农民发放房屋“集体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并允许农民以农房房产证抵押贷款,在盘活农民房屋资产、活跃农村经济方面作用明显。
据舞钢市测算,农民自建一栋200平方米左右的农房,造价在十几万元,房屋评估机构的估值约在50万元,有了农房“双证”且可以抵押贷款后,每户农民十几万元的房屋投资“撬动”的资金可以基本满足多数农户的融资需求。领证农民以房产证抵押从当地农信社获取的农户融资授信额度已达1600万元,与“双证”发放前相比,增长了4倍多。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健全认为,长期以来,随着农民进城打工、搬迁、移民,农村早已形成农房交易的事实市场,但由于没有交易凭证,这种交易一直游离于法律保护之外。为农房发放“双证”,不仅可以规范这一市场,还拓宽了农民融资渠道,加快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
案例二:浙江嘉兴探索城乡农民住房空间置换,加快城镇化进程
自2008年以来,浙江省嘉兴市开始实施“两分两换”试点,探索将“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通过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实现农民住房空间置换,为统筹城乡奠定基础。
嘉兴市“两分两换”既允许宅基地换现房、承包经营权入股换保障,又允许只选择其中之一,适应了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群众要求。通过农民住房空间置换,腾出来的土地可做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保障了农民进城后的产业支持;农民土地流转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大大提高土地经营效益。试点几年来,嘉兴农村整体布局得到优化。目前试点农户居住的城镇集聚度一般在50%以上,农村建设规划布点大幅减少。由于人口集聚,新市镇集中,道路、电力等各种要素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土地二次流转有效带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加速农业转型升级。试点以来,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变成了“有价资产”,财产性收入增加,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得到解决,农村消费潜能被激活。
浙江大学教授顾益康认为,“两分两换”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变成“有价资产”,通过空间位置的置换“换”出了财产、“换”出了发展,既让城镇化顺利推进,也改变了农村利益分配格局。
然而,即使是先期探索的地方政府,也是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徘徊观望,部分官员称“每次探索都是在踩红线、走钢丝”,随时有掉“乌纱帽”的危险。多位专家建议,为鼓励基层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出更好的方式盘活农村最庞大的房产资本,需要顶层给予更加宽松的“试错权”和“豁免权”。
杨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