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试水”物联网
据河北省农业厅消息,近几年,河北农业信息化在物联网技术的带动下,正在从最初简单的信息预警逐步向智慧农业的新形态演变。
据了解,河北省在设施农业规模生产中利用物联网技术,把农业小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降雨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温湿度、重金属含量、PH值,以及植物生长特征等信息进行实时获取、传输并利用,对于科学施肥、灌溉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廊坊、沧州、石家庄、邯郸等市以设施蔬菜生产综合管理为切入点,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设施蔬菜的生产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在蔬菜生长敏感期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在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储运环境的温度和农产品的水分进行控制。
石家庄、唐山等市大力推进了奶站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已实现全市联网,并做到视频数据保存3个月和7×24小时不间断监控,通过该系统的统一管理平台,各个奶站生鲜乳生产、收购全程都可以被远程视频实时监控,从而极大提高了监管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物联网应用化解农业难题
河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赵书良说,利用物联网的传感器、智能控制、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精准种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农产品可溯源化管理,提高食品安全。
河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物联网技术在蔬菜生长敏感期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蔬菜生产对病虫害防治由被动的以治疗为目的的喷药防治,转变为主动的以预防为目的的防治,从而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与使用量,提高了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在廊坊市思科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控制室里,研究员晏国生正在用温室环境信息测控系统平台对温室大棚内的蔬菜进行在线监测,大棚中光照度、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土地墒情等实时监测数据清晰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晏国生介绍,安装在温室大棚内的光感应器、湿度感应器和土壤墒情感应器就像这套系统的眼睛、鼻子和手,不间断地把作物生长的各种环境要素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系统中,为田间管理提供依据。
廊坊市思科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薛宝中说,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做到节约资源,达到节水、节肥、节劳、节地、增产和增收的效果。
另外,在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储运环境的温度和农产品的水分进行控制,可以避免出现水分过多农产品腐烂,水分不足品质降低等现象。在规模化养殖园区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的动态监测与控制,可以减少或降低疫病发生。
●进一步发展需政策和技术支持
据了解,河北省农业物联网技术总体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还存在瓶颈,如种植户的认可和使用意识不高、价格成本偏高等。晏国生等相关专家表示,发展农业物联网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目前河北省各地普遍存在农业系统内部尤其是基层管理的服务队伍、服务能力和人员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赵书良表示,现代化农业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高,需要大量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目前我国还十分缺乏针对性强、具有高水平的专家管理系统。
薛宝中建议:“应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应加大培训力度,加快提高现有队伍的业务能力。同时,依托农村种养能手、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等,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对他们的信息采集、发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信息服务应用水平。
目前,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并增加了成本。“农业传感器还没有寿命比较长的,这是制约我们的瓶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晏国生表示,“政府应根据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加大对小微企业在财政和政策上支持。”
赵书良认为,目前河北省普遍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的农业种植和经营。新技术应用的价格成本对普通种植户来讲远高于其心理预期,并且,种植户还未充分意识到智慧农业将会给其带来的高品质农产品的收益。
郭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