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言论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7月10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毛晓雅 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了农村学校生源急剧减少的现象,除了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父母进城打工随迁子女增加等原因外,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很多农村父母选择让孩子进城上学。生源的减少一方面导致农村教师、校舍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让本就不具备优势的农村学校更难以吸引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剧生源紧张带来的困境。缓解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之“痛”,根本上还要依靠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一方面愈加认识到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持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让孩子到县城里上学,甚至不惜花择校费为孩子择校,这种“主动性”流失是造成生源减少最重要的原因,它暴露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已不能满足一部分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需求。

  生源流失究竟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首先,素质教育的推进愈加困难。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教师必须与学生数量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备。生源减少后的农村小学,一个班只有十来个人,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规定,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样样不能少,然而每门课都配备一名教师不现实,所以只能由一名老师兼任数门课程。这就出现了一名老师什么都教、又什么都不专的状况,难以满足孩子对素质教育的需求。

  其次,学生数量的减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吸引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本身发展就滞后的农村学校,因为吸引不到优质资源会进一步放缓发展的脚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第三,生源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也随之下降,这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对学校更是一种挑战。虽说小升初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实现了“普九”,但对这些农村小学来说,素质教育的推进却遇到了新的难题,对于农村的初中教育,升学率的压力变得更大了,教育资源有限的农村学校能否承担起这份压力,值得深思。

  说到底,农村生源流失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那么,如何“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关键还要靠义务教育均衡化。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让孩子有学上、上得起学,而教育均衡化面临的问题是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得好”。某种意义上说,择校就是择师,农村学校有了队伍齐全、素质高的师资,才能把学生留下。这需要教育部门继续制定出台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优惠政策,让优秀教师主动流入农村学校。还可以将城里实力强的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让优秀教师在城乡流动起来,实现区域资源互补,让城里和农村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三农生活
   第B06版:市场资讯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为“小杂粮王国”的北京农展会叫好
土地股份制改革 各地探索需量力而行
土地股份制改革应以农户自愿为原则
农资经销要走“强强联合”路
东方城乡报言论观点B07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012-07-10 2 2012年07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