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推广模式
破解体制难题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杨凌示范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在区域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和相应的示范基地,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显示器、产学研结合的实验场、服务区域产业的推广中心。逐步形成了以农业试验示范站为主体,以农业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科技推广模式,打通了科研、推广和应用之间的通道,促进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在该模式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市场导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保障和建站用地。而农业大学则主要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提供专家和技术,建立示范基地,开展科技培训,进行科技咨询与服务。同时,加强与基层农技部门合作,扶持龙头企业,培养农民协会。
截至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先后建立起白水苹果、清涧红枣、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山阳核桃板栗、合阳葡萄、阎良甜瓜、阎良蔬菜、安康水产等9个试验示范站,形成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集成平台和快捷通道。
●科技成果不再“躺在实验室”
而是“写在大地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设施栽培专家常宗堂已经在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的甜瓜示范站工作七个年头了,上午在示范站里的日光温室里开展科研活动,培育新品种、试验新技术,下午去农民的瓜棚里推广传授种瓜技术,回答疑难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已经成为他的日常工作。把示范站建在农民身边,在推广过程中,边试验边应用,“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把科研和生产真正结合起来了”,常宗堂说。
一些从示范站中受惠的农民表示,他们很渴望科学技术,但以前不知道去哪里学、该找谁学。如今,专家就在自己家门口,打个电话就来,和自己也是朋友,没有教授的架子。很多新品种、新技术都是专家在示范站里试验好了才向农民推广,让农民少走了很多弯路。“技术都是从专家手里学到的”。甜瓜种植示范户冯朝阳说。
把技术送到农民身边,仅仅是试验示范站的功能之一。按照“建在产区、长期坚持、国内一流”原则建立起的永久性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和农村科技示范基地,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实习实践和信息监测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大学科教人员的“露天实验室”、建在农民家门口“示范田”、人才培养的“野外实践基地”、农业信息的“采集源和辐射源”。
以示范站为依托,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基层干部、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管理知识和经营技能的培训,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是杨凌农科推广新模式的典型做法之一。同时,通过开发农科服务网站、远程视频系统、电视科教节目、手机短信等方式,建设综合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信息支持。
据统计,2005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试验示范站(基地)累计引进和示范推广农林牧新品种、农业先进实用技术220多项,建立各类示范样板180多个、总面积15000多亩,指导建立科技示范户2400多户。开设不同层次的培训班90多期,先后为各地培训培训基层农技骨干1500余人,培训农民技术员28000多人次,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
●推广模式进一步发展
仍需多方支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岗位设置中单列“推广类别”,在试验示范站设立有岗位编制,人员面向全校公开招聘。在职称晋升中单列“推广系列”,设立“推广教授”岗位。在“人才强校”战略中专设“推广专家”支持计划,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推广津贴等,鼓励推广专家扎根基层,服务农民。
然而,目前杨凌推行的新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难。张光强说,《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责任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但在社会服务方面,并没有在法律和制度上做出明确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做农业科技推广,更多是出于完成国家赋予杨凌示范区“示范”使命自发而为。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考核,并没有对农业大学与其他大学做出区别,没有体现出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倾斜和照顾。
目前在科教人员中,“重教学、重科研,轻推广”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一些推广示范站人员流露出“被流放”“低人一等”的无奈之感。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保证,推广队伍规模逐年萎缩,老人稳不住,新人进不来,出现“青黄不接”局面。
张光强表示,农业科技推广是一项公益事业,产生的是巨大的社会效益,政府投入应当成为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不但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项目的持续支持,更需要政府为大学提供经常性的推广运行经费。他建议,国家应当设立专项资金,以学校建立的试验示范站为平台,整合地方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共同为中国现代农业和区域产业发展服务。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