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成功打造了12316新农村热线,五年多来受理农民咨询电话1100多万个,发布供求信息3.5万余次,每年帮助农民减损增收14亿元以上;
浙江利用“农民信箱”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发布、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服务,实名制用户已达236万;
上海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农民一点通”平台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全国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农业信息服务的新模式,在广阔乡村架设信息“连心线”、“致富桥”,惠及亿万农民群众。这一切,有赖于12316信息服务热线的引领带动。12316初步化解了信息进农村的“两公里”(“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难题,已成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关键载体。
●政府主导,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农业部启动农业信息化工作已经20多年,尤其是2006年以来,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全力打造了公益性的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
截至2011年,农业部投入财政和基建资金1亿多元,结合地方配套资金,先后搭建了32个省级、78个地市级和352个县市级“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已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每年咨询人数达上千万人次,帮助农民增收和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据初步统计,12316平台已经惠及全国1/3以上农户。
为做好平台建设工作,农业部加强工作指导,先后下发《关于开通12316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的通知》,《关于启用12316短信息服务专用代码的通知》等文件,支持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同时,农业网站体系进一步健全。覆盖部、省、地、县四级政府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初步建立起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为核心、集3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32个省级农业部门、超过四分之三的地级农业部门和近一半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更新较为及时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目前,全国涉农网站总数近4万个,其中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网站达4000多个。
●整合资源,强化信息服务手段
在农业部的指导下,各地农业部门以面向“三农”服务为目的,统筹规划语音电话、手机短(彩)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以电脑、电视和电话“三电合一”项目为推手,利用社会力量,创新工作方法,逐步建立起集12316“三农”热线电话、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电视节目、手机短(彩)信服务等于一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相结合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农业部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年又与中国电信签署合作协议,为平台建设开辟了多元筹资渠道;注重模式创新,2006年开通全国统一的公益热线后,2009年开通了统一的公益短信,2011年又开通了《中国农民手机报》,按每周三次的频率向全国5万名用户免费发布,切实有效地提升了12316平台的信息服务支撑能力。
北京、上海、湖北、四川等地在12316平台建设中,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充分借鉴和发挥现有信息资源优势,积极整合相关部门信息资源,为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使平台建设有了较好的运行基础和服务保障。各地在12316平台建设中,还注重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对于某一时间段,农民群众集中咨询的热点问题,热线工作人员进行归纳整理,组织专家解答,再通过各种途径发布传播出去,已成为普遍性的做法。
●创新举措,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12316信息服务平台运行过程中,充分挖掘信息服务新方法,及时发布与农民生产、经营、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农民提供了科技、市场、政策、价格、假劣农资投诉举报等全方位的即时信息服务,有力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
福建龙岩市针对不同农时、特色产品上市季节,每周至少发出一种类型短信,包括市场价格、实用技术、新产品新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防灾抗灾等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对农民技术指导、及时防灾和市场预测的作用;云南普洱市农业局在信息网站上还制作了VOD视频点播节目,方便农户随时点播观看;山东济南、章丘、滕州等地建设了网络视频系统,用于植物病虫害远程诊断及技术培训等,对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业食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2316”不仅帮助农民解决小麦治病、母牛难产、农资采购的问题,服务范围还延伸到法律咨询、民事调解、电子商务、文化节目点播等方方面面。更为关键的是,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拓展,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改造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余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