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社区·科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为什么小小的蚊子不会被雨滴砸死?一根棒棒糖可以舔多少次?~~~
为什么小小的蚊子不会被雨滴砸死?一根棒棒糖可以舔多少次?~~~
为什么小小的蚊子不会被雨滴砸死?一根棒棒糖可以舔多少次?~~~
为什么小小的蚊子不会被雨滴砸死?一根棒棒糖可以舔多少次?~~~
为什么小小的蚊子不会被雨滴砸死?一根棒棒糖可以舔多少次?~~~
为什么小小的蚊子不会被雨滴砸死?一根棒棒糖可以舔多少次?~~~
2015年04月17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什么小小的蚊子不会被雨滴砸死?一根棒棒糖可以舔多少次?
“菠萝科学奖”让好玩课题变成严肃科研
  4月11日晚,杭州西湖边的浙江省科技馆因为一群“向好奇心致敬”的人而沸腾。在这里,第四届菠萝科学奖的颁奖典礼再一次让公众为科学狂欢。一根棒棒糖可以舔多少次?为什么小小的蚊子不会被雨滴砸死?离开了冰箱,一块肉会发生怎样的腐烂过程?这些有趣的难题和“脑洞大开”的研究,让人们再次领略了科学的魅力。

  科学可以很好玩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教授胡立德获得的是菠萝科学奖物理学奖,他的研究内容是蚊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滴砸死。“之所以研究这个,是因为在一个下雨天,我的小孩被蚊子咬了一口,然后一直哭,这让我很好奇为什么下雨天还有这么多蚊子。一颗雨滴的重量是蚊子体重的50倍,小小的蚊子却不会被大颗的雨滴砸死。”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胡立德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回忆说。

  为破解谜题,长期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的胡立德开始抓蚊子、做实验。他们把蚊子放在一个封闭的透明箱子里,从箱子的上面往里滴水,然后用高速摄像机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反复拍摄。视频显示,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会阻挡雨滴,而是顺应雨滴的趋势落下。当雨滴击中蚊子翅膀或细细的腿部时,蚊子会向击中的那一方倾斜,并通过高达50度的高难度“侧身翻滚动作”让雨滴从身旁滑落。“这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解决机械技术上的很多难题,比方说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等。”胡立德说。

  对于这项研究,作为颁奖嘉宾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题目,研究得也非常好,有这样的奖项来祝贺这样的研究,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好玩的课题变成严肃的科研,不止这一个。例如,今年的菠萝科学奖数学奖—— 一根棒棒糖可以舔多少次,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尽管大家都吃过棒棒糖,但应该没有人会无聊到记录自己舔棒棒糖的次数。而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实验室在研究溶解过程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同时,“顺便”发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1000次。至于研究的科学公式嘛,太复杂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我们有民间的“土办法”去验证这个结果。下面就请各位拿出五毛钱,去零食店买一根最普通的直径1厘米的棒棒糖,开始舔,如果你的心算能力不好,请务必用纸笔画“正”字来记录舔糖次数。注意,为了保证我们的实验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请每次舔棒棒糖的时候务必都要用舌头包住整颗糖球,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口水的多少也会直接影响到本次研究的结果。“通过研究糖在融化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可以对地质变化过程有一个更形象的了解。”获奖者告诉笔者。

  科学为何“不好玩”了

  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或许都会感慨:像这样的“好玩的”科学研究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科学研究还是严肃的,甚至是枯燥的。而对于公众来说,科学似乎与趣味之间也有着很远的距离。“一想到科学,第一反应就是实验室、白大褂、公式定理,感觉很‘高大上’。有趣的科学应该不多吧。”一位首次参加菠萝科学奖活动的浙江大学学生在活动现场向笔者感慨地说。那么,科学为什么“不好玩”了呢?

  “在很久以前,科学是贵族的‘游戏’。他们没有物质生活上的压力,就做一些自认为‘好玩’的事情。但现在,很多科学家作研究并非出自兴趣,而是迫于科研项目方面的压力。”在获得今年菠萝U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特任副研究员梁琰看来,除了科学本身具有挑战性,科研评价方面的压力也使科学的趣味性在减少。

  而在中科院心理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杨紫嫣看来,这与科普宣传力度不够也有关系。“或许我们可以用更加有趣的方式阐述很严肃枯燥的科学。”她说。此次,她所在的实验室因研究“名字偏好与幸福感”获得菠萝科学奖心理学奖。

  打开通往趣味之门

  “让科学变得有趣,非常重要。”斯穆特告诉笔者。为让科学变得有趣,他在科普工作上几乎是绞尽脑汁。为向公众普及天文学、宇宙学知识,斯穆特甚至在带有科普色彩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客串了自己。他告诉笔者,在法国,他们每周五会开展针对中学生和大一学生的网络公开课。“现在有3000名学生、老师报名观看网络公开课,这比我在布鲁克林大学10年里教出的学生还多。”斯穆特开心地说。

  在心理医生、心理学微信订阅号“友心人”的联合创始人蓝枫看来,科普分为趣味科普和硬科普。“我觉得趣味科普更能拉近公众与科学家的距离。这样的科普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让公众理解科学,也能让科学家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度。”蓝枫说。

  长期以来,梁琰带着他的“美丽化学”团队近距离拍摄化学反应的细节和过程,“上初高中时,一谈到化学,就是上课、考试,很枯燥无趣。现在,我们让学生看到,其实化学也是很美的,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趣味科普的价值也得到了斯穆特的肯定。“很多科学都是贯穿于每天的生活之中的。通过这样的科普,公众就可以分享科学家的激动,他们也可以因此理解科学家是如何开展研究的。”斯穆特说。

  倪思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人物面孔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科普
   第B08版:社区·副刊
“菠萝科学奖”让好玩课题变成严肃科研
近亲繁殖竟有利于山地大猩猩繁衍
3亿年的“螺丝钉”
我国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与销售者
世界首头克隆骆驼怀孕
软体机器人能被“喷墨打印”造出
东方城乡报社区·科普B07“菠萝科学奖”让好玩课题变成严肃科研 2015-04-17 2 2015年04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