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热点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4月10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型升级的“苏州样本”
  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然而,处于我国改革发展前沿的江苏省苏州市,近年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逐渐触到了“天花板”,为此,该市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合作社抱团出击,以资源整合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型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单兵作战遭遇发展瓶颈

  位于太湖之滨的苏州市吴中区湖桥村2003年起先后成立了社区股份合作社、物业股份合作社和鱼米之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动力。2005年至2010年5年间,全村集体总资产从最初的1000多万元增至4亿元;村级年收入从100多万元增至40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从8000多元增至16800元。村民人人变“股民”,2010年红利分配(包括政策性、福利性补贴)达户均6000多元。

  不过,迅速发展的湖桥村很快遭遇瓶颈。“靠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农业种植或者建造厂房出租,农民获得了比原来高的收益,但再往上走就难了。”湖桥村党委书记徐顺兴说,村级经济仅靠土地租赁和集体资产发包,增长空间有限。一方面,随着鱼米之乡生态农业产业区的开发建设,村里面临着现代生态农业和三产服务业发展的机遇,急需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的平台;另一方面,股份合作社与村级行政管理“一套班子”,两头难以兼顾,限制了合作经济的发展壮大。

  湖桥村的烦恼是苏州3300多家农民股份合作社面临的共同难题。苏州市委农工办主任顾杰介绍,合作社深化发展面临不少制约:经营粗放,多靠吃房租、地租,增长空间有限;村社合一,收益难保全给农民;一村一社封闭发展,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有限,且影响均衡发展。

  ●抱团出击 小船变巨轮

  针对这一情况,苏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转型升级之路。2010年,湖桥村三大合作社共同出资5600万元组建“苏州湖桥集团”,这是全国首家正式申领营业执照的农民合作社集团。集团成立后,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村级资源、资产、资本,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

  据了解,湖桥集团成立后,村里8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公开招商5亿元打造现代化高科技农业园。湖桥集团下辖的文化旅游、建筑、园林绿化、房地产开发、物流等子公司跳出“农字头”转入三产服务业。去年底,在湖桥集团成立一周年之际,一张喜人的“成绩单”跃然眼前:湖桥村村级收入从2010年的4018万元猛增至8000万元,人均收入达2万元,户均红利分配突破万元,集体资产总值达6亿余元。

  “湖桥村只是苏州探索组建合作社联合体,打破发展制约、推进转型的缩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说,目前该市已有近千家合作社抱团发展,成立70多家联合体,2011年仅吴中区即涌现13家。

  苏州合作社联合体主要分村内合作社联盟和村际合作社联盟两种模式,股东基本为合作社,农民间接参股。“打破社际、村际壁垒,合作社抱团发展,把资源配置半径从一村一社扩至一镇(街道)多社,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顾杰说,组建镇级合作社联合体,按人口而非经济规模配股,让薄弱村农民获得同等机遇。以苏州最早成立的合作社联合体元联置业为例,运营5年来,4万农民股东拥有的资产已从原先的6000万元升值为14亿元。

  以合作社联合体为桥梁,越来越多的村级经济跳出“农门”。元联置业从最初的依靠存量资产就地出租厂房、打工楼,转向抓住城镇化机遇,多领域投资,多元化经营;湖桥集团下属的建设有限公司成功回购两家工厂“退二进三”,全面发展三产服务业,文化旅游发展子公司则投资3000万元建设生态园。刘巍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专题报道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三农生活
   第B06版:市场资讯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要闻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型升级的“苏州样本”
非耕地农业前景广阔
三项保障措施仍待完善
整治4亿亩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遗失声明
注销公告
减资公告
东方城乡报热点关注B0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型升级的“苏州样本” 2012-04-10 2 2012年04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