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乡村振兴中提升上海农村的美学价值

  【核心提示】 美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博大精深。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现代社会,人类在自身的劳动和实践中不断创造了美学及美学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研究美学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顾吾浩

  什么是美学价值?自古以来,中西方关于美学价值有众多的理论阐述。西方学者认为,美学价值是客观的,含有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但这种现象同人与社会又是相互关系的,因而也存在着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发生相互联系的方面。美学的价值就是人们对待事物及其“[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态度评估标准,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了对美学价值认识的差异,人们为了追求和开拓发展更加美好的事物本质,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美学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美学价值有过精辟的论述。他们认为,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自然美的根源,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当人类超出最初的自然的粗陋需要之后,形式就开始具有了独立的价值,通过它的外观而诉诸人的感官,于是便具有了美的价值和意义。

  按照上海市乡村振兴规划和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研究上海郊区乡村振兴的美学价值,就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总要求,通过推进绿色田园、美丽家园、幸福乐园的“三园”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的现代都市农业,大力推进以生态宜居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振兴农耕文化、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从而进一步提升郊区农业农村的美学价值,并使之转化为村强民富的经济价值。

  提升自然美是基础。大自然的美是乡村拥有的最独特、最丰富、最原始的美学价值的宝库。上海郊区通江达海,具有广袤的绿色田野和丰富的水域资源,自古就是江南鱼米之乡。上海郊区又有数万个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风情各异的自然村落。加上四季分明,季季有景,背靠上海特大城市和星罗棋布的现代化城镇,形成了上海郊区独特的乡村自然美。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建设绿色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加快村庄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上海郊区的美学价值进一步得到彰显,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美丽经济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去年,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达到近1500万人次。因此,提升乡村振兴美学价值,就是要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指导下,改造利用江南水乡自然资源,充分彰显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农耕文化的特色,从而提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自然村落、四季风光、田野景色等美学价值,形成和发展上海乡村旅游特色、文创特色、康养特色、美食特色等,把上海郊区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后花园、建成具有世界一流风貌的特色小镇和农业主题公园,把自然资源的美学价值进一步转化为生态经济价值。

  创造生活美是目标。提升乡村美学价值,其根本立足点和归宿,就是要让郊区农民从全面小康的“好生活”向共同富裕的“美生活”转变,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美学内涵即美是生活、美在生活、美的生活。当前,在乡村振兴中,加快推进村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无论是“上楼”或是“平移”,为农民建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是农民世代追求的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上海乡村振兴提升美学价值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要在交通、人居环境、教育、医疗、文化、商贸和智能化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品质,与生态宜居的美好生活相配套。另一方面,要从美学的视角,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借鉴欧美新城市主义、田园综合体等美学理念,开展城、乡、镇、村、林、田、路、桥、园等综合规划设计,打造世界一流的上海长三角都市连绵带,形成城镇乡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经济生态美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农民创造家在林中、人在园中、美在心中的富裕美好的生活方式。按照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生理、安全、情感、信任、精神),只有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精神美,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遵循规律美是关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谓美的规律,存在于人的目的的自我实现和客观本身规律的统一之中,并感性地现实地表现在对事物形式的塑造上。”乡村振兴要修复乡村,重塑乡村美,必须尊重乡村发展的规律。它不是资本的围猎、资源的掠夺,而是要因村因地制宜,把提升美学价值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既不能城乡一个样,也不能村村搞雷同,而是要塑造都市郊区美丽乡村之魂,把人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象化、物态化,形成传承历史、融入自然、沟通心灵的乡村振兴的美学新形态、美学新特色。因为能显示生活、感觉生活、记忆乡愁的就是美学的价值所在。哪怕是一口农家饭、一件农家衣、一块农家饼、一缕农家炊烟。人们常说“小时候的感觉”“外婆家的红烧肉”“原汁原味”等等,那就是实现了内心的精神感觉与客观事物美的价值形态的统一。上海郊区与江浙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风貌,浙江有秀丽的山水风光、江苏有广袤的苏北平原和少量的浅山区,上海则有精致型的江南古镇和自然村落,区域风貌的差异决定了乡村美学价值的各自特色。目前,从松江的黄桥村到奉贤的吴房村,上海郊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基本上注重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风貌特色,造成了乡村风貌的雷同感。因此,按照提升美学价值的要求,要深入挖掘乡村区域自然风貌的特色、历史文化的遗存、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的优势、人文风俗的特点,并且按照美学规律塑造新的美学形态,从而进一步提升上海郊区农村可看、可读、可游、可住的颜值。只有最具个性的才是最具生命力的。

  实现持续美是根本。美学价值要做到长久不衰,并能得到传承,是不容易的。它一方面要依赖于人们的审美标准、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更需要制度、机制的维护和延续。从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情况看,最大的问题是兴建不易维护更难。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必须研究如何巩固已有的成果。一是要有政策支持,从资金、土地、产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持续支撑;二是要有良好的经营模式,确保乡村振兴项目的持续运转(如陕西礼泉镇袁家村,发展村级旅游两大特点:一户一品,不搞重复雷同;全域股份化,无地不股、无事不股、无人不股,并且实行强弱联合,不搞300万赚一年,宁愿50万赚一百年,实现全村农民共同致富);三是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美学价值,不仅在于景观、花草这些客观事物,而且还在于与人类实践活动相关的制度和管理机制等,因此加强基层治理,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乡村持续美的重要保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在乡村振兴中提升上海农村的美学价值
构建“数字食安”生态圈
三大课题考验乡村治理
东方城乡报言论A03在乡村振兴中提升上海农村的美学价值 2022-10-11 2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