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诊断特征】 芋病毒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主要危害症状表现在叶片上。
植株染病,症状最先在新出幼叶上表现最为明显,老熟叶片症状不明显,发病初始沿叶脉产生褪绿色黄点,扩展后整张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还可使新叶扭曲畸形。发生严重时,球茎维管束呈淡褐色,使植株明显矮缩,球茎退化变小。
【发生规律】 病毒黄瓜花叶病毒(CMV)、芋花叶病毒(DMV)随芋球茎或在多年生宿根植株上越冬。
播种带毒球茎,出芽后即可能出现病症,至六七叶期前,叶部症状最为明显,进入高温期后症状逐渐减轻,甚至隐蔽消失。在田间主要通过蚜虫传播毒源。
上海地区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往往也是芋病毒传播扩散高峰期。用带毒球茎作母种,病毒也随之繁殖并扩散,这也是向新菜区远距离扩散传播的重要途径,造成种性退化,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
(1)选种: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球茎,选用无病球茎。
(2)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生长势,提高抗病力。
(3)防治蚜虫:在蚜虫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防止蚜虫传播病毒。
(4)化学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始见期,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能减少感染,增强植株抗性。
绿色防治用药:可选8%宁南霉素水剂(菌克毒克)300~4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250~300克)等喷雾。
常规防治用药:可选20%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迁毒)300~4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250~300克);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病毒A)500~600倍液(666.6乎方米用量175~200克)等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