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春节,出奇地安静。记得去年小区里的广播还在除夕前反复循环播放着外环内一律禁燃的提示,而今年只是在告示牌上一句简单而温馨的备注而已,从除夕夜到“迎财神”上海的夜空静谧祥和,史上最严“禁燃令”从严格的立法论证,到高效地执法落地,其所带来的不仅是锐减的鞭炮碎屑,还有对未来城市管理的启迪。
城市中年味的变淡无需再做太多的辩解,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会多元和进步的体现,一些新的过年方式也正在逐步变成习惯,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一些年味变淡或者习俗变化,是很正常的现象。
以前过年就是亲朋好友吃吃喝喝、打麻将,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现在更多人选择旅游等方式过年,使得集体性聚在一起庆祝节日的比例在下降。社会本身要发展,过年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的表达也会随之变化。
其实比过年的形式与氛围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建设”,如果心是空的,没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即便到处都是大红灯笼、锣鼓喧天仍然是感受不到年味与亲情的。
一年一度的春运为数以亿计的流动人群指向回家过年的路,但漂泊的心态仍无法完全被春节的假期慰藉。身处这个多元的社会,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拥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春节的“年味”也只能算是其中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