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博指出,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源,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同时也是种地养地结合的重要倒茬作物,因为大豆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这些年国内大豆进口量确实是多了,有一组数据通报一下。1996年中国从大豆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的净进口国。2000年大豆进口量就达到了1000万吨,2010年就达到了5000万吨,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连续突破了6000万吨、7000万吨和8000万吨的水平。
潘文博说,这些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在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努力稳定大豆生产。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豆生产出现了滑坡。而同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大豆的需求快速增长,国内生产不足,只能靠进口来弥补国内的需求缺口。专家分析,近三年我国大豆每年消费增量是800万吨左右,每年自产1200万吨。需求增量主要有三块,一是饲料豆粕,二是食用豆油,三是食用大豆。专家分析,今后五年到十年,这三块还是刚性增长的趋势,但是年均增量是下降的,不会像前几年增速那么快。在这样的背景下,还要不要发展国内的大豆生产?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潘文博称,中国是大豆原产地,种植历史悠久,而且消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豆制品在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综合考虑大豆的食用特性、生态功能和种植替代性,应该保持大豆生产的稳定,不能轻言放弃大豆,这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项。但是,大豆生产是个什么定位呢?大豆生产发展的定位就是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时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这不是追求大豆的自给水平,也不是与进口大豆相抗衡,目的是形成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
潘文博表示,近期农业部要下发《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的目标就是“一扩大”、“三提高”,“一扩大”是指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主要来自于玉米面积调减下来的这一块;“三提高”:就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大豆能不能种,核心还是在效益。
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