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市场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4月1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玉米不能成为第二个“大豆”
  实行了9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之后,价补分离的新机制如何建立?农民收益如何保障?

  “上游注水过高,下游产业就没法发展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整个产业链是利好消息。”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系主任倪国华分析说,玉米价格长期处于世界“高地”,扭曲了包括玉米加工、生猪产业等市场,也对居民消费物价指数造成影响。

  通过市场化改革把整个玉米产业链搞活之后,既扩大社会整体需求,还会把一部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生产者挤出去,有利于提升玉米产业的竞争力。

  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形成玉米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他估计,玉米种植面积的缩减情况,将会在2016年玉米季之后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趋势。

  然而,玉米价格下降,对农民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东北玉米跟着国际市场价格走,玉米价格可能要降到每斤0.7元到0.8元的区间。”李国祥预测,在这种情况下玉米种植户难免要承受一部分损失。“玉米价格还得往下走。”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也持相同的判断。

  “重要的是,要给农民一个出口,让农民有更多选择。”李国祥提醒说,不种玉米之后种什么,要有充分考虑。同时也要防止国际价格波动、低温自然灾害等多重波动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冲击。

  而对于补贴的发放,李国祥特别强调,补贴的金额要让农民种粮不吃亏,种粮积极性不受打击。补贴发放方式必须认真考虑,这里面有很多复杂因素。“财政补贴的资金只能以承包地登记面积为依据进行补贴,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的实际种植面积远远超过登记面积,据东北某地反映,个别地方实际种植面积可能比登记面积超出40%。”李国祥说,种粮大户的土地是流转来的,有土地的不种粮,种粮的没土地,补谁不补谁,这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现实难题,要避免补贴发放引发矛盾。

  关于补贴方式上,倪国华也指出,按面积补存在开荒地、测不准等现实问题;按产量补又难以避免出现“转圈粮”的问题;而直接按照粮食直补的方式,虽然易操作,但是在保障种粮积极性上可能出现偏差。他提出,要综合考虑各种补贴方式的优劣,既要防止财政走入“烧钱的悖论”,也要防止价格巨幅波动导致农民的更大损失。

  “补贴太低,起不到保障农民利益的目的;补贴太高,又会成为国家财政包袱。”玉米不能成为第二个“大豆”!在王秀东看来,玉米新政之后,仍需要一揽子的配套政策措施。王秀东建议,要以种植合理成本作为补贴标准,尽量保证农民种粮不亏。最好是把出路想在前面,把各种困难都考虑进去。      

  张伟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线调查
   第A04版:言论观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沪郊经济
   第A07版:科教文卫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品牌农业
   第B08版:国际农业
肉菜价格大涨应理性看待
海南加快调减农业低效产业
浙江最大林光农互补光伏电站累计发电近6000万度
玉米不能成为第二个“大豆”
东方城乡报市场资讯B05玉米不能成为第二个“大豆” 2016-04-19 2 2016年04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