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下郊野公园一期将投入试运营,其他先行试点的郊野公园将于明后两年陆续向市民开放。
这些郊野公园将成为大上海的后花园,市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
7座先行试点的郊野公园
各具特色
都具优质农业生态资源
郊野公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园。2012年,上海启动郊野公园规划选址工作,201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启动郊野公园建设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大举措。2014年6月1日,市政府公布的《关于本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提出,上海以郊区基本农田、生态片林、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为基础建设郊野公园体系。规划在郊区选址布局,建设一批具有较大规模、自然条件好、公共交通便利的郊野公园,进一步优化郊区农村生活、生产、生态格局,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大都市游憩空间环境,成为大上海的后花园、市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全市初步规划建设21座郊野公园,总用地面积约400多平方公里。启动郊野公园建设,这是上海促进城乡和谐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大举措。
在规划的21座郊野公园中,按照规划布局和近期实施可行性,市有关部门决定,近期建设金山区廊下、嘉定区嘉北、闵行区浦江、青浦区青西、崇明县长兴、松江区松南和广富林7座郊野公园作为先行试点。这7座各具特色的郊野公园总面积约120多平方公里,但都是具有优质农业和生态资源的区域,是上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实施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运用“增减挂钩”的政策,推进区域内建设用地减量化。
廊下郊野公园——
“主题农场”型
廊下郊野公园以“生态、生产、生活”为主题,以“农村、 农业、农民”为核心,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主题农场”型郊野公园。廊下郊野公园位于金山区廊下镇西侧,总规划范围约21.4平方公里,一期建设范围约5.8平方公里,位于漕廊公路沿线。在廊下郊野公园内可以体验到中华村农家乐、水岸花语、生态涵养林、农家菜园、田园牧歌、金桂飘香、五彩森林、廊下生态园和智慧农业等“廊下十景”,将逐步形成一个“望得见田,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大型游憩空间,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
嘉北郊野公园——
近郊休闲型
嘉北郊野公园位于嘉定新城西北部,东侧紧邻城北大型居住社区,南侧为上海国际赛车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距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西站2公里。规划定位为近郊休闲型郊野公园,依托现状连绵成片的基本农田和四旁蔬林,发掘7000年“冈身文化“和嘉定人文底蕴,呵护城外的郊野原风景,放飞都市人的自然心灵。
浦江郊野公园——
近郊都市森林型
浦江郊野公园位于黄浦江东侧,大治河以北,规划面积13.7平方公里,轨道交通8号线沈杜公路站位于郊野公园内。规划定位为近郊都市森林型郊野公园,保留现状黄浦江生态涵养林和农田,打造一片都市中的天籁之林,让市民在享受城市便捷和都市活力的同时,体味森林的静谧和郊野的原真。
青西郊野公园——
远郊湿地型
青西郊野公园位于青浦区大莲湖畔,毗邻西岑镇和青浦新城,规划面积20.2平方公里,规划轨道交通17号线东方绿舟站可方便到达。规划定位为远郊湿地型郊野公园,围绕大莲湖湿地景观、保留完整的江南水网“湖、滩、荡、堤、圩、岛”的基础格局,满足都市人回归田园水乡、追寻江南记忆的梦想。
长兴郊野公园——
远郊生态涵养型
长兴郊野公园位于长兴岛东北部,南邻凤凰镇和海洋装备产业区,毗邻青草沙水库,规划面积29.69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为远郊生态涵养型郊野公园,以现状生态杉林、有机橘园和农田等优质生态资源为基底,为都市人提供一片回归自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审视心灵的生态绿洲。
松南郊野公园——
滨江生态森林型
松南郊野公园位于黄浦江上游、车墩镇南部,紧邻松江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规划面积24.6平方公里,轨道交通9号线可抵达。规划定位为滨江生态森林型郊野公园,以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经济果林为生态基础,以千年古渡口为文化积淀,形成林、水、田、村相融相依的风貌特征。
松江广富林郊野公园——
湖光秀水的文化遗址
松江除了松南郊野公园,还有一座郊野公园,那就是广富林遗址公园。她位于松江区松江大学城,临近佘山。可乘坐地铁9号线至松江大学城转乘15、24路公交车至华东政法大学站。广富林遗址是上海先民在这块大地上最早生活的地方之一。通过发掘建设的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让你仿佛来到了一座灯光璀璨的繁荣古城。随着天色渐暗,湖畔徽派建筑的外轮廓、岸边的灯柱以及漂浮在水中的灯屋纷纷亮起,一派灯光湖景,给人美轮美奂的感觉。
望得见田,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廊下郊野公园一期将投入试运营
功能定位——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城乡和谐
与其他6个在建的郊野公园相比,位于上海西南郊区的金山廊下郊野公园,最大的特色是“农”味浓烈。廊下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原汁原味的“农村风光”,以其自然景观优美、乡野风光独特、生态农业和谐等特点,已成了全市聚焦农业、反映乡村特色、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示范带头项目。
廊下郊野公园是一个以纯农地区的耕地、林地、绿地、水系、湿地、自然村落为基础,以“生态、生产、生活”为主题,以“农村、农业、农民”为核心,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主题农场”型郊野公园。廊下镇通过实施198土地减量化和环境综合整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了可供市民休闲游憩的开放式生态郊野空间。一期5.8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核心区内涉及2个村1.8公顷土地,目前,198区域减量化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在万亩粮田区域实施田水路林村改造,对散居的599户农民进行搬迁,新建勇敢村特色民居家园,实现农民集中居住。以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为整治要求,对问题企业实行关停淘汰,宅基地置换等减量化土地按规划进行复垦,宜耕则耕、宜林则林,恢复农地生产能力,发挥生态用地功能。通过土地整治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838亩,进一步实现了耕地规模化和农林水一体化。
据介绍,廊下郊野公园区域内现有6000亩生态涵养林,3400亩经济果林、4000多亩苗圃及草坪、800亩彩色树林地,2015年上半年新增水杉、落羽杉、榉树等树木500亩,预计到明年年底,林木绿化率达到22%,位居全区前列。树多了,生态自然好了。现在在涵养林里,喜鹊、白鹭、野鸡越来越多,连黄鼠狼、刺猬也能见到。
设计理念——
保留自然风貌 突出“农”字特色
廊下郊野公园以“生态、生产、生活”为主题,更加关注生物多样性,更加突出“农”字特色。
廊下人顾继德是上海何顾空间艺术设计事务所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注册一级艺术设计师,最近新鲜出炉的“上海廊下郊野公园”标识logo正是由他操刀设计。该标识中的图案选取廊下特色民居,小桥流水,绿树青竹,展翅白鹭,极具廊下农村郊野特色风貌。
在实际设计和建设中,廊下的建设者们处处体现“以农为本”。今年5月,廊下镇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为郊野公园建设“出谋划策”,多数认为,郊野公园就是利用现有资源,不搞大拆大建。金山区委书记李跃旗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廊下郊野公园要遵循“多自然,少人工”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自然景观优势,配合挖掘廊下的历史人文景观,做到“浑然天成”、“善做善成”、“水到渠成”。
事实正是如此。廊下郊野公园不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林水涵养功能,不改变原有自然生态格局和景观风貌,而是通过拆除区域内“三高一低”污染企业,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补充必要的休闲游憩服务设施,满足市民体验乡村生活的需要。
景点设置——
体验耕织文化 留住“美丽乡愁”
廊下郊野公园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近期建设区位于漕廊公路沿线:北至景邱路、西至六里塘、南至廊华路、东至山红河,规模约5.8平方公里。“没有围墙的廊下郊野公园,不仅能让你看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田园风光,还能欣赏到不少历史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廊下镇党委委员李晔红说。
廊下郊野公园一期项目围绕“一心两环”展开。“一心”指的是郊野公园核心景区,主要将廊下生态园、农村新天地及周边部分区域进行整合,打造成兼具园区集中服务与旅游展示功能的基础项目。
“两环”是指健身环和游览环。健身环是廊下打造的沪上首个乡村半程马拉松赛道。10月25日,“复星杯”廊下郊野公园半程马拉松开跑,廊下镇党委书记沈文透露,未来两年廊下将继续举办半程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把廊下镇打造成一座农、体、旅相结合的“马拉松小镇”。游览环把万亩粮田、草莓基地、廊下生态园、枫叶岛、枼园开心农场等近20家现代农业企业联合起来,形成村庄人文游、果蔬采摘游、水林自然景观游、观光体验工厂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为了迎接廊下郊野公园一期试运行,镇党委、镇政府向全体市民发出了公开信,要求全镇干部群众以“你的乐园我的家园”为己任,建设好和服务好郊野公园,发扬主人翁精神,用实际行动营造优美整洁的社会环境和文明、祥和、热烈的社会氛围,当好东道主。
目前,公园内枫叶红了可以观赏拍照,中华村农家乐里可以品尝到健康绿色的菜肴,还能在山塘村民俗馆里回味曾经的农业生产生活。一个“望得见田、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都市乡村休闲游憩空间已初具雏形。
如何建设好郊野公园?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
立足当前,兼顾长远
建设郊野公园,是本市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重要载体。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市民游憩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绿化市容局、市财政局联合发文,提出了建设郊野公园的目标、原则、建设要求、支持政策和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指导意见。
建园目标 以郊区基本农田、生态片林、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为基础,通过统筹和整合土地整治、“198”地块(规划产业区外、规划集中建设区以外的工业用地)内工业企业拆除复垦、农民宅基地置换、村庄改造、美丽乡村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生态林建设等相关工作,聚焦并创新土地规划、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水务、林业绿化、观光旅游等各领域政策资源,在本市郊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良好的田园风光、郊野植被及自然景观,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展现自然人文风貌、提供都市休闲游憩空间为主要特征的郊野开放空间,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游憩空间、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益、优化城市布局等多重成效。
建园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二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三是节约高效,以人为本;四是区县为主,形成合力;五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
建设要求
建园要求 全面推进园内工业企业的关停搬迁。郊野公园内属“198”地块范围的工业企业要全部淘汰。各区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对纳入国家或本市产业淘汰目录的“三高一低”企业,开园前予以调整淘汰;对其他类工业企业,除了向工业园区集中外,也按计划淘汰。
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宅基地置换必须基于农民自愿。同时,规划和建设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并与各区县新镇规划、村庄规划、农业布局规划搞好衔接,与未来农村分布、农业生产的大方向保持一致。置换重点是零散布局、整体风貌较差的农村宅基地。对现状条件较好、近几年实施过村庄改造的农民房屋,原则上不单纯为追求建设用地减量化指标而拆除,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对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且没有纳入搬迁范围的村庄,优先纳入美丽乡村的实施范围。
严格控制类集建区规模。类集建区是指在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集中建设区范围之外,允许郊野公园实施主体另行开辟使用的建设用地空间。类集建区通过郊野公园范围内实现现状建设用地减量化来获得,除农民安置外必须先拆后建,并严格控制规模。
严格耕地保护。确保园内耕地和基本农田“规模有增加、质量有提高”。对宅基地置换、工业企业关停淘汰等减量化土地,要进行复垦,通过土地整治,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规模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化、规模化、机械化,支持和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林业建设与管护。确保郊野公园范围内林地总面积有效增加。加快实施林地建设,积极推进森林抚育、林网改造、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工程,提升现有林地质量。不得占用管控林地;对非管控林地,如确需调整,必须在园区内先补后调;对园内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要原地保护。
在政策支持方面,有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给予土地整治专项资金支持、给予土地出让收入市得部分支持、整合聚焦各相关领域的支持政策、采取适当的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出让方式、推进园内农民就业、引导支持农宅等综合使用和支持开展相关已批控详规划的适度调整等。
为了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本市建立郊野公园建设联席会议,由分管市领导担任召集人,市发展改革委、市绿化市容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农委、市旅游局、市水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等部门参加;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审议郊野单元(公园)规划、实施方案、年度推进计划、考核验收、非管控林地调整等重点事项并对重大事项进行协调。郊野公园所在区县(管委会)是郊野公园推进工作和资金保障的责任主体,负责立足本区县进行资金平衡,负责郊野公园的规划编制、建设和后续管理等相关工作,负责建立有效保障当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的长效造血机制。
记者 卢连明 通讯员 冯李华
专家学者眼中的郊野公园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城市里的钢筋水泥之间的人工绿地,而是渴望亲近自然的绿地和游憩场所。郊野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亲近自然、低成本和可达性较强等优势,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园林研究的热点。
郊野公园译自country park,英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于1968年建立了最早的郊野公园。在英国,郊野公园是指定为人们提供参观和游憩的郊外区域。它有两个目标——保护自然和供人游憩,前者比后者更重要。
有学者从城市地理学角度认为,郊野公园即地处城市郊区近、中、远郊较大面积的原始状态的自然景观区域,是介于城市公园和自然风景游览区中间状态的园林绿地,是位于城市外围近、中郊区绿化圈层,与城市的绿点、绿块、绿线、绿片、绿带遥相呼应,有机组合构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环境绿化体系。
有学者从郊野公园的功效角度认为,郊野公园指城市规划区域内,已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保护城市生态用地为主要目标,以郊野自然地为主体,可供开展户外运动、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开放性公园。其特征是位于城市边缘的远郊或近郊、具有较好的自然风景资源的区域,包括山林坡地、河湖水岸、沼泽湿地和良好的林地植被等;保留较好的自然生境状态,人为干扰程度低,具有多样性的生物物种资源,可发挥积极的生态运行机制和作用;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和基础设施,可满足城市居民游憩、休闲、运动、远足等活动,接触和欣赏自然,并可进行自然知识普及教育。
有学者从旅游管理角度认为,如何突出郊野公园特色,发挥其功能(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是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郊野公园具有自然性和野趣性,以当地和周边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具有自然保护与游憩的双重功能。郊野公园应位于城市郊区,宜距离中心城区两小时车程之内。
★新闻链接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南海子公园位于大兴区东北部南五环南侧、大兴新城与亦庄新城之间,是北京落实城南行动计划的第一个重大生态工程。2010年9月26日,南海子郊野公园一期开园迎客。
该郊野公园重点建设湿地景观、皇家文化、麋鹿保护、生态休闲等功能区,使之与北部奥运中心、中心城历史文化遥相呼应。在景观规划上,麋鹿苑紧紧围绕“生物保护、自然和谐”的理念,以自然野趣的生态和湿地景观特色为目标,致力于恢复和提高南海子地区生物的多样性、自然性和完整性,继承燕京十景之一“南囿秋风”的历史文脉,贯彻生态学原理和生态保护理念。
该郊野公园以生态的思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设计的首要原则,坚持以北京的乡土树种为骨干和基调树种,合理进行乔、灌、草的搭配,运用植物典型特征建立和恢复的人工结合自然的各种植物群落,不仅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且将动植物科普知识的普及融入到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既让游客和参观者获得知识,又激发了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原皇家猎苑的旧址,也是南海子郊野公园的核心区域。由于是珍稀物种麋鹿的灭绝地和重引入场所,因此,具有麋鹿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职能,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在景观设计上不仅满足游憩、观赏的“绿化、美化、香化、彩化”的功能,同时在植物配植方面,着重考虑野生动物生存的基本要素——即对食物、水源和隐蔽物的需求。通过植物配植,麋鹿苑景观和功能分区大致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