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吉林:农村金融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秋收时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村民吕江的院子里,大型烘干塔、大型储粮库、大型电子秤等设备一应俱全,“一年种粮挣80万元,粮食加工还能挣80多万元。”吕江说,“依靠土地收益保障贷款,我才有能力盘起这么大个厂子。”

  吕江所说的土地收益保障贷款,是吉林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措施之一。吉林省金融办提供数据显示,经过数年发展,截至目前,全省三分之二以上县区已成立物权融资公司,累计为农户、林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发放贷款近35000笔,金额近16亿元。

  将土地未来收益作为抵押,在区县设立物权融资公司,通过金融机构贷款,是土地收益保障贷款的主要运行方式。“贷款方便,根据土地面积来。”吕江说,他的贷款额度年年增长,承包的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设备也越来越先进。

  如今,农村金融的创新,已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过去银行给的都是10万元以下的贷款,不解渴。”龙井市龙山农场负责人王立臣说。申请土地收益保障贷款后,州市两级政府贴息,王立臣每年能拿到100万元贷款,几年前的小作坊如今已变成年加工量100万公斤的加工厂。

  在吉林省磐石市,当地农民不仅享受了贷款政策,贷款还能“足不出村”。吉林省首个针对农村市场的手机客户端“农民钱包”在这里上线,用手机就能享受金融、电商、信息等服务。农民只需打开手机客户端,点击贷款选项,根据提示操作,简单方便,信贷信息、还款计划、交易明细一目了然。

  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大难题在于抵押物缺乏,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对农村小额分散的资金需求很难“上心”,另一方面,农户对贷款成本异常敏感,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微利”,影响了金融机构积极性。怎么破解?吉林省充分发挥政府的平台作用,为农户与金融机构“搭桥”。以土地收益保障贷款为例,为破解“变现”难题,吉林省金融办推动县市成立物权融资公司,将土地经营权统一抵押,帮助其向金融机构争取资金支持。吉林农村金融研究中心负责人说:“规模化农业生产将成主流,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可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不断涌现。”

  段续 孟含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线调查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民生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金山众创庄园启动首个农业孵化风投项目
吉林:农村金融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广告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B03吉林:农村金融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2015-11-19 2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