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尹寅
体育是增强城市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转型发展“软实力”。宝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紧紧围绕“两区一体化”总目标和“五个好”的总要求,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民生保障好”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增加财政投入,全面推进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全面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从而大大增强市民身体素质,让市民在参与体育锻炼中充分享受快乐,同时积极培养广大市民健康生活习惯,有力促进社会和谐,为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构筑健身设施“金字塔”
由于地域的区别、人口密度的分布、环境的不同,宝山区形成了“东南西北中”五大片区格局,具有各自体育设施的特征和内容,既有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稀缺的老城区,又有人口大量导入、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新城区。在推进过程中,宝山区循序渐进,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同时整合资源,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共享,优化完善20分钟体育生活核心层,补充维护10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基础点,到2015年底,基本形成呈环状分布的覆盖全区、便民利民的30分钟体育生活圈结构体系。
位于宝山海江路南侧、永清路西侧的宝山体育中心,入夜在LED灯光的映衬下,沿着跑道健步走的人流浩浩荡荡,有老有少;广场若干区域中,跳健身操和排舞的,整齐划一;灯光球场上打篮球的踢足球的,热热闹闹。每天上万群众在这里锻炼,俨然一幅全民健身的全景图。
占地百余亩,总投资7亿元的宝山体育中心于2011年改造完成,宝山区体育局负责人习惯将宝山体育中心比作为宝山区健身设施建设“金字塔”的塔尖部分,乡镇级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和社区公共运动场则是“金字塔”的塔身,农民健身家园和居民健身苑(点)构成塔基部分。体育中心由综合篮球馆、市民健身馆和市民文体广场组成。综合篮球馆设篮球馆、训练馆和影城,市民健身馆设健身房、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馆和乒乓球馆,文体广场设露天舞台、篮球场、5人制足球场、400米跑道和1000米健身步道。建成后的宝山体育中心为宝山举办和承办各类比赛提供较好的场地支持,同时坚持低收费、公益性开放的原则,为完善宝山城市功能、推动全民健身、增强市民体质起到推动作用。
2011年至2014年11月,宝山区建成区级体质监测中心1个、社区级体质监测站1个、社区百姓健身房6个、百姓游泳池8个、百姓健身步道27条、社区公共运动场34处76片、农民健身工程61个、社区健身苑点511个、更新器材5746件。区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1.77平方米。此外,还完成了通河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宝山游校游泳馆的大修工程。建立成本补贴机制,体育场馆向社会公益开放的力度逐年加大。区体育系统公共体育场馆每年用于训练、比赛、健身、培训以及向社会公益开放达到近100多万人次,其中公益免费开放占到近65%。
“一区一品”打造宝山特色
篮球在宝山区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社区篮球场遍及全区,这也正是宝山将篮球列为“一区一品”项目,全力打造篮球城的重要原因和宝贵财富。从2005年开始,该区以“激情篮球,魅力宝山”为主题,连续举办国际男篮邀请赛、国际女篮挑战赛等赛事和承办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上海赛区比赛。在本次农运会上,宝山在竞赛项目上还将承办“三对三”篮球比赛。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致力于“宝山篮球城”的打造,设计和建成了NBA标准篮球馆,先后举办宝山国际男篮挑战赛和“海峡杯”男篮邀请赛,邀请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开展宣传,提高赛事影响力,市民群众置身于现代化的篮球馆中,近距离观赏高水平的比赛,感受篮球特有的魅力。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上海队主场比赛连年在此举行,国内12支女子篮球劲旅享受现代化设施带来的完美的运动体验。2013年,CBA部分主场移师宝山,驻区部队、篮球联盟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等广大球迷到场呐喊助威,共享现代化球馆看球的畅快感受。
除了现代化篮球馆外,宝山区还有34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和61个农民健身家园,清晨和黄昏,篮球场上健身的人群成为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动的主角。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依托农村举办的“百村篮球赛”,成为市民群众欣赏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重要平台。此外,宝山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篮球活动,举办篮球“四进”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军营。上海女篮回宝山娘家,经常和农村篮球爱好者互动交流。去年,各类群众性篮球活动共120场,参加人数达16.52万人次,篮球运动的群众基础越来越扎实,为“宝山篮球城”聚集了大量的人气。
“百字系列”活动引领全民健身
在宝山,无论是运动场、居民小区,还是健身场所,每天都聚集钟情健身的男女老少。清晨舞动优雅的木兰扇、夜晚跳起欢快的排舞,学校的孩子们在草地上跑着跳着,工厂里,广播操的音乐准时响起,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正悄然融入人们的生活,体育生活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14年,作为“百字系列”全民健身活动的重头戏,宝山区成功举办了区第三届运动会,共举办总决赛和系统选拔赛1100多项,参与人次逾35万,创下项目设置、参与人数、办赛时间、参与面四项历史之最,在引领农村地区的健身活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介绍,宝山区的“百字系列”健身活动主要是指每年上半年举行的百村篮球赛、百企足球邀请赛和每年下半年的百队羽毛球比赛、百队乒乓球比赛、百队田径赛和百校跳踢比赛。在全区形成了“百村篮球”激情奔放,“百企足球”有声有色,“百队乒乓”红红火火,“百队羽球”热力四射,“百人钓鱼”趣味盎然。同时,宝山区每年定期举办群众体育大会、青少年阳光体育大联赛、残疾人运动会等各级各类比赛。此外,该区承办的“宝马杯”高尔夫比赛、WCBA全国女子甲级联赛、国际男篮挑战赛、“海峡杯”篮球邀请赛、长三角体育舞蹈公开赛等重大赛事,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在市民群众中的广泛开展。
在宝山区体育局和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引领和支持下,宝山区自发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也开展的红红火火,全区十二个街镇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全覆盖,健身团队总数已经超过2100多支,其中庙行镇的健身秧歌、罗店镇的龙船、顾村镇的健身气功等都初具规模,团队活动规律、训练有素,并在各类市级比赛和邀请赛中取得佳绩。庙行农家秧歌参加北京首届全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获得优秀奖;参加上海市第七届农运会健身秧歌比赛,获得自选项目一等奖,成为上海农民体育的一张“名片”。在本次农运会开幕式上,宝山区将展示庙行农家秧歌、张庙街道排舞等,这些都是在农村劳动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编的,注重传统传承、融合海派特色,农家风味十足、富有时代气息,给市民耳目一新的感觉。
完善体育30分钟生活圈建设
为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完善体育30分钟生活圈建设,“十三五”时期,宝山区群众体育工作将以努力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目标,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全面提升宝山市民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
精心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全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经常举办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提倡各街镇、委办局、企事业单位每两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以“健康宝山,体育强区”为主题,积极开展每年一度的群众体育大会和“百字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
扎实推进体育设施建设,着力夯实全民健身运动设施基础。以打造30分钟体育生活圈为抓手,着力构建以区级体育中心为核心、街镇级体育中心为骨干、社区级体育中心为重点、村居住小区健身苑(点)为基础、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为补充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在罗店、庙行、淞南、高境建设4个街镇级体育活动中心;大力推动百姓游泳池、网球、足球、篮球场馆建设;推行“体绿”结合,依托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顾村公园、祁连公园等自然生态景观,加快建设健身步道;进一步推动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实现体育资源共享。
加快推进社会体育组织建设体系,切实加强全民健身运动支撑保障。加大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力度,推进体育社团延伸覆盖,扎实构建门类齐全、层次丰富、遍布城乡、富有活力的体育社团组织网络;实施“1、2、3”计划,到2020年,街镇至少建成100人以上的体育特色团队1支,各行政村(社区)至少建成30人以上的体育特色团队2支,各晨晚练健身点至少建成10人以上的体育特色团队3支。
大力加强体育技能和骨干培训,着力打造全民健身运动群众基础。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水平,开展好科学健身服务指导;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考评办法;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到2020年,宝山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每万人20名。完善宝山区二、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站,形成国民体质监测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群众健身提供科学处方,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