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主任您好,想先请您谈谈东明路街道为什么会在此时选择开展市级园林街镇的创建工作呢?
吴登安:我想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主要是两条,街道的追求和居民的需求在此找到了契合点。东明路街道自成立以来,以居住区为重点,增绿补绿、绿化提升等工作成效明显,所做工作也得到了社区各方的认可,尤其是世博会以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绿化提升量逐年增加。随着东明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市容环境面貌的不断改善,各项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绿化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日益凸显。街道先后荣获了“上海市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道”、“上海市食品安全示范街道”、“2014年度上海市健康社区”等荣誉。然而,目前街道辖区绿化面貌仍存在一定不足,群众的关注和需求也给了我们努力提升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压力和动力。创建工作既是对园林绿化存在的不足加以纠偏,也是提高市政条线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契机,更是为民想、为民有所为,站在新起点、必有新提升的充分体现。
记者:能简单介绍一下东明路街道的整体绿化覆盖率等基础情况吗?
吴登安:对照市级园林街镇的创建的几项硬性指标,我大体介绍一下东明的情况:指标要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东明目前建成区绿化面积共有约154.4公顷,绿化覆盖率约为42%;指标要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9平方米,东明目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约11.8平方米;指标要求有一个面积大于2公顷的公园,辖区内的三林公园面积是4.77公顷。对照各项创建标准,我们的各项参数都达到或超过了市级园林街镇的创建要求,所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开展此项工作很有信心。
记者:你们具体创建的目标是什么?
吴登安:为推动街道园林绿化建管工作能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品质明显提高,结合街道实际,我们明确提出了四项创建目标:一是提高居民群众的植绿爱绿护绿意识,创建知晓率达到95%以上、绿化满意率达到90%以上、植树认养率达到90%以上。二是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改造,力争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新的提升。三是提升辖区绿化管养水平,确保不发生毁绿事件,无重大林木病虫害。四是通过努力,力争创建成为上海市园林街镇,为今后的绿化提升等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记者:如何保障这些目标的顺利完成?
吴登安:我想首先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街道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东明路街道创建上海市园林街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保障措施:包括例会制度、应急保障、奖惩制度等,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其次是市、区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浦东新区环境保护和市容卫生管理局对于我们开展新建绿化建设、管理、养护方面全程参与和指导,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信心。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居民老百姓的支持和参与,我们这里有13个小区已经成为市级园林式小区,16个小区创建为浦东新区绿色社区,这些都离不开居民绿化意识的提升。同时按照全覆盖、高等级的创建目标,工作任务依旧繁重。
记者:目前此项工作的具体进展如何?
吴登安:按照相关工作要求,我们对市级园林街镇的创建工作进行了阶段划分,目前准备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主要是开展四项工作:一是以“8+1”工作为重点,积极做好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等创建工作,各单位把握时间节点,解决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全面提升辖区绿化建设、管理水平。二是注重积累,按照《上海市园林街镇标准》,完善基础台账资料。三是跟踪监测统计各项考核指标,定期检查和督办,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四是邀请市、区两级绿化主管部门现场指导创建,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除此之外你们还将开展哪些特色工作吗?
吴登安:是的,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建设将是此次园林街镇创建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其中包括窗阳台、棚架和垂直绿化的设施建设都将为社区增添新的姿采,还有林荫道建设将实现人行道绿化投影面积的全覆盖。此外,浦东新区环境保护和市容卫生管理局绿化管理处还计划在东明社区率先开展信息技术与绿化养护相结合的试点。今后,走在东明的试点小区或路段,随手扫一下街边树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到这棵树的所有相关信息,对于普及居民的绿化知识,提升爱绿、护绿意识都有大大的益处。
记者:能谈谈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吗?
吴登安:我想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通过园林街镇的创建提升老百姓的居住环境,通俗讲就是让老百姓得实惠,居住环境好了,心情就好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我们反复强调了要让民众参与其中,让居民们从参与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感受到、享受到创建的成果。同时创建的过程也是我们提升绿化工作专业水平的过程,对于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将以此为抓手,为全面建设“宜居东明”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
记者:谢谢吴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也祝愿东明路街道市级园林街镇的创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吴登安:谢谢,对此我们也充满信心。
记者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