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我从上海浦西移居到一江之隔的浦东,已经有10年整了。这10年间,作为一个“新浦东人”,我在这儿相继完成了结婚成家、生子育儿等人生大事,从原先的疏远陌生,到如今的熟稔喜欢,我对浦东积累起了感情,越来越深切地爱上了这里,打算长长久久在这住下去,生活下去。
在人生的前30多年,我到浦东的次数,加起来恐怕不会超过5次。尽管只是隔着一条窄窄的黄浦江,但在上海还没腾飞,浦东还没开发开放的年代,交通、通讯样样落后,我觉得浦东是一个遥远的乡村,去一趟极为不便,感觉中与苏州、杭州等周边外地相差无几。在我童年的印象里,浦东是老旧的轮渡船,渡口嗖嗖的冷风,大片的杂草、农田和矮房子,还有名字怪怪的“烂泥渡路”、“文登路”。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浦东行,是在五六岁那会,我随长辈去浦东公园玩。我们先是倒了两辆车,从市区乘到外滩的摆渡口,等了很长时间才上了船。摇摇晃晃到了对岸,下了船,又跑了不少路,才来到从前的浦东公园,它就位于现在的陆家嘴、东方明珠这儿。浦东公园很小,吸引我们特意从“上海”上这来,是为了看一个“珍奇异兽”展。所谓的“异兽”,就是一批先天畸形的小动物们,有三只脚的鸡鸭、五条腿的小猪小羊,还有三只角的牛犊等。我至今还记得这个浦东公园,记得这次游历,不仅仅是因为那些奇形怪状的小动物,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带我来玩的那位长辈,曾经是我的父亲,那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牵着我的手外出游玩。这次游玩后不久,他就与我母亲离婚,去找新的生活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个与我有着亲生血缘的人了。
差不多近三十年后,我才再次踏上了浦东,见到了电视里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却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烂泥渡路和矮房子,迎接我的,是在浦西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开阔大路——世纪大道。抬头,望见了都市里少见的大块蓝天,一幢幢高楼直插云霄;低头,看到了绿色环绕的陆家嘴、世纪公园。再来浦东,我当然不是为了看天看景致,而是为了牵一双手,一双今生与我一起打拼,一起圆梦的手。
缘分天注定,上苍安排给我转变命运的地方是在浦东,是世居在浦东的一位姑娘。而立之年时,我遇着了她,感受到了来自东岸的真诚,我决定过江去牵那双手。与浦东女友的频繁约会、相送,也让我目睹到了一个巨变后的浦东,“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那实在是痴人说的老黄历啊!经过切身体会,我由衷感到从前的印象太滞后了,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的浦东,许多方面都后来居上超过了浦西,这里的环境也压根不是三十年前的旧模样了,浦东已然脱胎换骨大变样!浦东与浦西的往来,甚至比浦西城区间两地交通都要快捷便利,连接两岸间的通道,早就不再是轮渡一种选择,隧道、地铁、大桥,条条大道都通向我的她,我的爱!
●浦东无疑是一个能圆梦的地方,一方能让人实现理想的热土。我女友的祖辈都是南汇的农民,改革开放政策来了,她的父母亲选择自我创业,走起了个体经营的道路。他们勇敢地离开农田,放下犁具,在镇上开出一家门面小店。当年他们这一“吃螃蟹”的创举,引起全村轰动,许多人跟进效仿。女友的父母亲,用一双摸惯农具、布满茧子的手,开出一片新天地,成功转型为了经营者,改变了祖辈沿袭下来的命运。我女友继承了父母的勇敢加勤奋的基因,不仅离开了农田,还走出了浦东小镇。她自学考出了大学文凭,以实力和能力跻身为浦西商务楼里的一名白领。
女友父母亲在浦东圆了梦,紧接着该由我和女友开创第二代的梦了。记得第一次牵女友的手,亲切的感觉瞬间抵达心底,有一个声音在心里响起:就是她了,这生要找的人就是她了!那手不是想象中的“纤纤玉指”,没有同龄女孩用高级护肤品搽出的光滑细嫩,手心分明有些毛糙,显然是经常洗衣物、做家务的缘故,这和她的娟秀形象反差甚大。我想起了母亲,想起了那双一辈子浸泡在生活的琐屑里,粗糙而皴裂的手。后来的事实一再证明,女友的这双手还真没让我失望,它是经得起风霜考验和坎坷磨难的,是可以陪着我同甘共苦一起过日子的!
早在十多年前,从我与妻子恋爱、结婚开始起,就有一个“结”深深地埋到我的心里头了。这个结叫“城乡差距”,具体表现于我家和妻子家在经济、住房等物质条件上的相差悬殊。我是城里人,而妻子家是农村人。哦,实际情况可能出乎你意料,在我家和妻子家之间,存在着相当少见的“城乡倒挂”现象,在各方面占优势的,不是我家,而是妻子家!妻子当初找我时,遭到了来自父母亲友、邻里乡亲的多方压力,认为我配不上他们,因为我是城里的“穷二代”,他们却是乡下的“富农”!“牛后”不敌“鸡口”嘛!以前读到过一个关于新都市人和都市原住民一起“喝咖啡”的故事,说的是外乡人奋斗了整整18年,才能和一个土生土长于都市的白领,平起平坐在一起喝咖啡。而那个气定神闲的都市白领,仅仅因为生下来就有个城市户口,坐享许多现成的资源,无需像外乡人那样为了缩小差距,也过上都市人的生活而拼死拼活。也许,同文中的那位新都市人相比,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一出世就在“国际大都市”,就在上海的浦西,也天生拥有一张城市“准入证”。然而,殊不知偌大的都市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活得那么滋润的,一个除了仅拥有城市户籍外再无二样的穷小子,其处境甚至比家境稍好的农村人要糟糕得多,他也并非能够像上文中那位占了得天独厚优势的都市白领那样,轻轻松松地在高档会所“喝上咖啡”的!
前面已经说过,生父在我童年时只带我外出玩过一次,我5岁那年,父亲就绝情离去,宁愿另组家庭,过继二任妻子带过来的两个女儿,也不要我这个亲生骨肉了。是母亲独力承担起了抚养我的责任,带着我住回了外婆家。我外婆家所在的这片住宅群有上百年历史,每户都是“七十二家房客”,环境狭窄局促,破旧杂乱,几乎像是“野生动物园”,老鼠、蟑螂、蜈蚣等应有尽有,甚至快成为保护动物的黄鼠狼,都能觅到踪影!老屋最起码的生活设施都不具备,烧饭烧水要凭卡去买煤饼“生煤炉”,个人卫生要去公共浴室“汰混堂”。更不堪的是如厕问题,每天早上,母亲都得拎着“子孙桶”到弄堂口的倒粪站去“洗刷刷”,去晚了还不行,“站点”打烊过时不候!盼动迁,过上“洗热水澡,用抽水马桶”的日子,一直是母亲和邻居们的梦,但却是那么地遥不可及。除了硬件设施缺乏,老屋周边的“人文环境”也不好,遍数周围的年轻人,差不多只有我一个有正当工作的,他们的时间都花在了吃喝玩乐,甚至酒色上。典型的例子是我表兄,游手好闲,五毒俱全,将本就薄底子的家搅得一塌糊涂。没有祖荫,没有“咖啡”,相反只有上代留给我的沉甸甸的家庭“历史包袱”,我只有靠自己的手来改变人生。从童年到青年的20多年间,我以“自虐”般的精神发愤图强:当同龄人泡酒吧喝咖啡,我则在深夜一手拿面包,一手执书苦读。当楼下的表兄与“麻友们”高声嚷嚷打牌时,我却趴在床板上一字字地构思写稿。天道酬勤,我终于以技校学历考出了大学文凭,从基层岗位擢升到办公室职务,成为一家央企上海公司内有名的“秀才”。我在写作路上艰辛跋涉,获得了不少成果:上千篇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地报刊上,在众多媒体上的征文中屡获奖项,多篇作品编入文集出版。
我的自强和自尊固然让未来岳父母欣赏,但我与生俱来的家境也着实让他们倒抽冷气,为女儿的未来生活担忧心。虽然我是所谓生在市中心的正宗上海人,可论条件,却远不如农村户籍的他们家!他们有两处不动产,毗邻市区的镇上有自买公房,在浦东乡下还有以前造的老宅。老宅空关着,上上下下三层楼三四百个平方。而且我妻子虽说是农村人,作为独生女,倒是在宠爱中长大的,从来没有吃过什么苦,她都不能想象几口人挤在10多个平方里是什么滋味,不能想象大热天没地方洗澡该多么难受!难道,妻子一旦嫁到我家来,得接过婆婆的班,也天天到弄堂口“洗刷刷洗刷刷”?天下做父母的,哪个不想让女儿风风光光地嫁到好人家去?这么多不利因素集中在一道,未来的岳父母怎么舍得把女儿嫁给我?就在我们结婚前一年,岳父母老宅所在的地块被圈进动迁范围了,村里的乡亲们按照面积都分到了好几套房,面积多的人家,就靠出租房屋收房租生活了,进账颇丰,好些年轻人索性不去上班了,成天就是吃吃玩玩,日子过得好不舒坦!而我这个工薪阶层,和妻子每天起早摸黑地上班,每月收入还抵不上他们的房租。岳父母及其乡亲们再次为我妻子惋惜:“不听老人言,自找苦吃!”他们就用我们这个“反面事例”告诫下一代:“找对象不能找城里人,还是自己村里内部消化的好,同一个村里的男女结婚,两家加起来有好几套房子,甚至十来套,下辈子都不用愁吃喝了!”于是,我家与乡亲们的这种“倒挂”现象似乎进一步突出,差距进一步拉大。
于是,当我这个浦西老城区的“穷二代”,与女友这个“农二代”联姻后,我们这对特殊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遭遇到了各种阻力,有来自双方亲友的质疑眼光,有经济落差上的舆论为难,也有生活习俗上的差异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妻子却看中我的人品和才气,打定主意跟了我,愿意和我白手起家,一起贷款买房,过清贫而不乏温馨的日子。
●我们不啃老,不坐等,从青年到中年的这十年间,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圆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我们买下了生平第一套住房作为婚房。虽然它地段偏僻,靠近外环的三林地区,也远离双方父母和浦西的工作单位,但它毕竟是属于自己的爱的小巢,我们很珍惜。新婚后,我们这对“双独子女”与父母长辈“断乳”,生活上完全独立,从烧一顿饭,洗一件衣服,全靠自己劳作。这些都没关系,我们有手,有脚,更重要的,我们有爱,有梦!我们硬是撑了下来。
在工作方面:我长年勤于笔耕,为自己谋得了上升空间,从基层擢升到了机关;妻子钻研业务,职位和薪水步步攀高。在个人生活方面:我摆脱单亲家庭出身的阴影,以39岁“高龄”当上父亲,开启了三口之家的新局面;我们勤俭持家,不仅还清了首套房的贷款,又未雨绸缪为儿子今后的生活和教育考虑,实施“战略转移”,用几年积累下来的资金,在岳父母“一碗汤”的距离购置了新居室。而我们三林的婚房,让我母亲居住。年届八旬时,母亲从浦西迁居,终于在浦东这块土地圆了“洗热水澡,用抽水马桶”的梦。这在别人眼里属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却是儿子我和妻子付出了超过其他人家几倍的努力才换来的!母亲的晚年生活固然有了着落,但我们更得为不断成长的孩子着想。眼看着儿子临近学龄,我们开始为他学业考虑了。前不久,我们再次出手,在浦东又买下一套住房,再次实现搬迁。就这样,短短几年间,我们由原先的浦东之南,毗邻外环,一再“北上”,迁入浦东中环之内,生活进一步得以改善。三度买房,我全都选在了浦东,可见我扎根于此的决心!
一路走来,我备感艰辛,但也尝到了付出艰辛后收获的幸福。我们将再接再厉,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二期目标”进军:不仅在经济上要赶超岳父母的乡亲们“与生俱来”的优势,更要在文化上再上一层楼!而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其中的一个着力点和“展示窗”,就是表现在对孩子的培养:从童年到青少年的未来那段时间,是一个人身体走向发育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在思想上树立正确观念的关键期。在这段时间,我们得用心教育儿子,打好基础,把他培养成有价值的人。我要让他知道,你老爸没有衔着金钥匙降世,靠后天的加倍努力才摆脱了单亲家庭穷二代的命运。而你,轻装上阵没有包袱,可以和同龄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奋斗,那么你就更没有理由不勤奋,没有理由不取得比上代人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