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多元”
社会治理难题共同解
医院平时人流量大,非机动车停放无人管理,偷盗现象严重,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学校放学了而家长还没下班,孩子没人接怎么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量集聚和流动,公共服务资源紧缺等矛盾日益突出……靠基层政府“包揽”显然无法应对。菊园新区积极探索“一核多元”模式,即以区域党建共建理事会为核心,建立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平安维稳、文明创建和党群建设等七个专项工作组多元实施,动员辖区88个体制外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破除条线壁垒,变“单打独斗”为“各方联动”。正是在“一核多元”形式的推动下,嘉宏社区党支部与中心医院、菊园派出所等联合会成员单位党组织协商后,推出了“困难群众出手管车”项目,既维护了中心医院的三车管理秩序及附近的市容环境卫生,又解决了社区里困难、低保家庭的就业问题;新区妇联、党校、社区学校与实验小学合作开设了“向阳园”学生看护项目,放学后“爱心妈妈”和党员志愿者带领学生到社区学校课堂上学习、活动,安心等候家长下班。
七个专项工作组通过调研需求、设计策划三年来累计推出项目70个,建立了“1个章程和6项工作制度”、“两协商两征询两评估”的工作机制。对于辖区内的违法搭建、居民超计划生育等问题以及文明城区创建等工作实施通报制度,请成员单位协同处置、联合治理,形成“事务共商、需求共知、责任共担、荣誉共享”的共建氛围。如环境秩序组成立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小组,辖区设计单位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会诊,在文化中心外场景观设计、社区积水点改造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咨询,为新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一居一品”
社区大事小事我做主
菊园新区积极探索“一居一品”群众自治特色工作,通过区域化党建把各种类型的驻区党组织凝聚在一起,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社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服务平台。
如嘉富社区的“七彩自治家园”,下设8个以“群众领袖”为主任的专业委员会,得到菊园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嘉定殡仪馆党支部等10多家党建共建单位的支持。嘉悠社区的“三房两厅”自治,根据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民族多样的特点,在嘉定区菊园新区林业养护服务社党支部的协助下,打造了家庭厨房、经典书房、科学育儿房、文体综艺厅和“三全”议事厅,其中科学育儿房还与专业的共建单位红石路幼儿园党支部、启稚摇篮早教中心联合开设。动迁小区竹筱社区与菊园新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绿洲控股集团、嘉定地方海事处等开展党建共建,积极打造建设居民自愿参与、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治互助的综合性平台——楼组小板凳,大家围坐在小板凳上拉家常、谋发展、解难题,方便居民听事、议事、评事。
扎根百姓
服务群众“亲上加亲”
“这么大岁数了,第一次过生日,以前顶多家里吃点面,这样的活动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对我们老年人的尊重。” 刚过好集体生日的老人肖庆根激动不已。两新党组织上海嘉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认领了“嘉富生日会”项目,与社区党总支每月定期为社区内70周岁以上老人举办生日会,全年服务老人250多位。“周四医疗点”是嘉宏社区每周坚持的服务项目,嘉华医院党支部选派能力强、经验多、服务好的医护人员为居民测量血压、医疗咨询、免费体检,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改造水泵除噪音工程”是嘉定水务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针对嘉邦社区勇胜公寓1080弄2间水泵房噪音扰民问题量身定制的项目,水务党支部选派高级工程师提供专业技术,及时解决了噪声扰民问题。此外,菊园新区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吸纳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上海复源社工师事务所参与社区服务,满足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如对大重病患者、贫困外来女性、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低保困难家庭、失独家庭、智障儿童等的关爱服务。
菊园新区党建共建联合会在设置七个不同组别的基础上,下移重心,服务民生,在各村、社区建立了“一家亲”共建社,分别按网格化和就近原则与上百家区域内外单位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通过把分散的资源分类、集聚、输出和共享四个步骤,使服务群众工作形成一个拳头。2014年完成一家亲共建项目39个,推出“一家亲”服务菜单6大类、22个服务内容,让区域单位和居民在潜移默化中缔结“一家亲”情谊。
对接科创中心
推进产业转型
目前,市委2015年1号课题也已启动,菊园新区辖区内坐落有5家科研院所和一批科技企业,作为物联网、云计算、基础软件等重点产业研发与集聚区,如何对接科创中心建设是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命题。
据悉,菊园新区积极调动区域党建共建联合会成员单位资源,借科研单位和企业之力汇聚各方专家和企业家,成功举办“科技菊园产业论坛”,为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搭起一个互相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加强院地合作,与辖区科研院所签订院地合作框架协议,鼓励、引导科研院所与科技企业共建实验室、共用研发平台,并积极搭建项目合作平台,提高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率;同时建立院地互派干部挂职机制,由科研院所选派产业处的优秀干部赴新区相关经济部门挂职,为科研人员了解市场运作创造条件。开设创业工坊,为科研人员提供“建库-诊断-对接-创业-成长”的创业诊断服务,推动科研项目的产业化进程,截至目前已建成硅酸盐所项目库,为硅酸盐所12个产业化项目进行诊断。提供创业导师,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跟踪式指导和服务,已为13家专业人才创办的企业对接签约6名导师、4名辅导员,并初见成效。今年,菊园还启动了“创客吧”,利用午间1小时开设科技人才政策、知识产权、企业运营管理、财务管理、投融资对接等培训课程,开展波士堂、国学讲堂、家长学堂、兴趣沙龙、领导人训练营等开放互动式活动,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为加快推动菊园产业转型发展积蓄力量。
记者 欧阳蕾昵